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东急报!敌军一部突袭我军后勤营地,焚毁大量粮草!”
朱景炎眉头一皱:“损失如何?”
“约三分之一粮草被毁,幸亏我军及时反应,未造成更大伤亡。”
朱景炎沉思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冷意:“此战,果然有人不愿我们取胜。”
他当即下令:“调拨宣府库存粮草,优先保障前线将士所需。同时,派出精锐小队,深入敌境,务必查明此次突袭背后的主谋。”
“是!”斥候领命而去。
朱景炎起身,走到窗前,望向远方漆黑一片的战场。他知道,这场战争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军事较量,而是权谋、人心、信仰与背叛交织的生死博弈。
而他,作为这场棋局中的执棋者,必须步步为营,稍有不慎,便可能满盘皆输。
***
数日后,辽东总攻如期展开。
辽东、宣府两军协同作战,迅速切断敌军退路;与此同时,漠南五部联军自侧翼包抄,形成合围之势。
阿鲁台部虽奋力抵抗,但在粮草短缺、士气低落的情况下,终究难以支撑。短短三日,敌军主力便告崩溃,残部四散奔逃。
朱景炎亲率骑兵追击,最终在阴山脚下俘获阿鲁台本人。
此战大胜,捷报传至京城,举国震动。
朱允?龙颜大悦,下诏嘉奖朱景炎,并加封其为“镇北侯”,赐铁券丹书,世袭罔替。
然而,朱景炎并未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他在审讯阿鲁台时得知一个重要信息??阿鲁台并非此次南侵的真正策划者,而是受命于一名自称“漠北居士”的神秘人物。
“此人是谁?”朱景炎冷冷问道。
阿鲁台低头沉默许久,终是低声答道:“他曾言,自己本名‘李玄’,乃是前朝遗臣之后,立志复兴故国。”
朱景炎心头一震。
李玄……这个名字,他曾听闻过。
多年前,一位名叫李玄的谋士曾在江湖游历,传闻其智谋不下于刘伯温,然因出身建文旧臣之家,始终未被朝廷重用。后来此人销声匿迹,未曾想竟潜伏漠北多年,策划了这一场惊天阴谋。
朱景炎当即下令:“全力缉拿李玄,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然而,当锦衣卫与辽东军联合行动时,却发现李玄早已不见踪影。
仿佛从未存在过一般。
朱景炎站在雁门关城头,望着远方的雪原,心中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沉重。
战争虽已结束,但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而他,早已别无选择。
朱景炎回到御药房,已是深夜。风雪渐止,宫墙上的积雪映着月光,泛出冷冽的银辉。他站在门前,望着那片沉寂的紫禁城,心中却并不平静。
今日朝堂之上,虽已将沈仲达一案压下,可他知道,这不过是权谋之局的一角。建文遗党并未真正消亡,他们在暗处蛰伏多年,如今终于露出獠牙。而太子中毒之事,背后牵涉的势力远比表面所见复杂得多。
他缓步走入御药房,屋内炉火未熄,温暖如春。一名老太医正守在药炉旁,见他进来,连忙起身行礼:“大人。”
朱景炎摆手示意他不必多礼,走到案前坐下,提笔写下一份密折,内容涉及东宫幕僚刘知远供词中的可疑之处,以及沈仲达遗物中发现的一封未署名书信。字迹沉稳,一如往常,然每一笔落下,皆似重若千钧。
“去吧。”他将密折交予心腹,“连夜送往辽东总兵府,务必亲手交给王崇武。”
心腹接过密折,拱手离去。
朱景炎望向窗外,夜色深沉,寒意逼人。他深知,自己虽掌控了京城局势,但真正的危机,仍在北方。
***
次日清晨,朱允?召见朱景炎于乾清宫。
“朕昨夜思虑良久,”皇帝缓缓开口,“太子中毒一事,虽已查明幕后之人,但朕总觉得……尚有隐情。”
朱景炎拱手道:“陛下明察秋毫,臣亦察觉此案背后另有黑手。沈仲达虽死,但他并非主谋,真正的幕后之人,至今仍未现身。”
朱允?眉头紧锁:“你是说,还有人在操控这一切?”
“是。”朱景炎沉声道,“沈仲达不过是一枚棋子,有人借他之手,试探朝廷反应。若非太子命大,恐怕此刻京师早已陷入动荡。”
朱允?沉默片刻,终是叹道:“朕信任你,也愿意将国事托付于你。只是……朕终究年迈,精力不济,若再起风波,恐难以支撑。”
朱景炎郑重叩首:“陛下请安心养神,朝政与边务,臣自当竭尽全力。”
朱允?点头:“好,朕便倚仗你了。”
***
午后,朱景炎再次前往刑部大牢,亲自审讯一名被秘密逮捕的东宫侍从??此人曾为沈仲达旧识,据供述,他曾多次潜入太子寝殿,偷偷更换太子所服汤药,使其精神恍惚、噩梦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