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纳哈出想的是,吹牛皮又不上税,画大饼也不犯法,先将好处弄到手再说。
想使唤自己,总不能不付出点代价。
捏怯来看着犹豫的买的里八剌,劝道:“大汗,太尉为元廷除掉了顾正臣,草原自此少一大害,应该给赏赐啊。”
买的里八剌恍然,赞同道:“太尉立下了赫赫功劳,有功于大元,这样吧,加封太保,赐你五百青壮、五百少女,一千战马,万望你再接再厉,用心办事,他日夺下大都,你便是首功之臣!”
纳哈出行礼谢恩。
太保神马的......
风起江南,变革悄然继续。
朱承志站在杭州府衙的庭院中,望着远处的天际,心中思绪万千。义学的推广已初见成效,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士绅虽有响应,却并非真心,他们观望的是朝中风向,是新政是否能真正稳固。而朱承志心中清楚,若要让义学在大明扎根,就必须让百姓真正受益,让士绅无法抗拒,让朝廷无法忽视。
他召集王守仁、赵烈等人,商议下一步计划。
“如今江南已设义学四十余所,学生逾五千人。”朱承志翻开手中名册,“但若要真正改变大明吏治,必须扩大规模,提升教学质量。”
王守仁点头:“属下已命各地义学教职人员定期轮训,确保教学内容统一,杜绝因人而异。”
赵烈笑道:“属下亦已安排义学监察使,巡查各地学堂,严防士绅干预教学,确保义学为百姓所用。”
朱承志沉思片刻,道:“义学之设,非为取悦士绅,而是为寒门子弟谋出路。若士绅愿助,自当欢迎;若不愿,亦不能阻之。”
王守仁道:“属下以为,可设立‘义学奖学金’,鼓励学子勤奋读书,凡成绩优异者,可保送入国子监,甚至直接授予官职。”
朱承志眼前一亮:“此议甚好。若寒门学子能因义学而入仕,士绅便无法再视之为无用之物。”
赵烈道:“属下已与户部沟通,朝廷可拨款设立专项基金,用于义学奖学金、教师薪俸及教材购置。”
朱承志满意点头:“如此一来,义学便可真正独立,不依赖士绅,亦不依赖地方。”
与此同时,京城之中,朱瞻基正积极推动新政。
他命人整理江南义学学子的文章、算术题、律法理解等资料,准备呈报陛下。
“若能让陛下亲眼看到这些学子的成果,新政便可稳如磐石。”朱瞻基对杨士奇说道。
杨士奇点头:“殿下所言极是。若能将这些资料呈报陛下,陛下必能理解新政的深远意义。”
朱瞻基微微一笑:“此事我已安排妥当,不日便将呈报。”
数日后,朱棣在御书房亲自翻阅江南义学学子的成果。
“这些学生竟能写出如此工整的文章?”朱棣翻阅一份学生所写的《论治国之道》,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杨士奇在一旁解释道:“陛下,这些学生皆为寒门子弟,若非义学,恐怕一生无望识字。如今他们不仅能识字,还能理解《大明律》,甚至能分析地方赋税制度。”
朱棣沉思片刻,缓缓道:“若真能如此,义学确实可取。”
朱瞻基趁机道:“父皇,若将义学推广天下,大明必能更盛。”
朱棣微微颔首:“朕允你继续推行,但若触动根本,便需谨慎。”
朱瞻基躬身行礼:“儿臣明白。”
江南,杭州府衙。
朱承志接到朱瞻基的回信后,立即着手扩大义学规模。
“三年时间,我们必须让新政真正扎根。”他对王守仁与赵烈说道,“接下来,我们要在江西、安徽、福建等地设立义学,让新政影响更广。”
王守仁道:“属下已联络各地儒士,愿意参与教学者甚众。”
赵烈笑道:“属下亦已安排地方士绅捐田、捐资,确保学堂运作顺利。”
朱承志满意点头:“百姓识字,士绅受益,地方安定。这才是我们想要的变革。”
夜色渐深,朱承志站在府衙前,望着远方的天际,心中思绪万千。
他知道,这条路,不会平坦。但他也明白,真正的变革,从来都不是靠一场兵变,而是靠一代又一代人的坚持。
“莲未凋,灯未灭。”他轻声念道。
这是李玄真的遗言,也是他的誓言。
“大明的未来,不该只是权贵的博弈,而应是万民的福祉。”他缓缓开口。
王守仁与赵烈站在他身旁,皆露出坚定之色。
朱承志转身,目光如炬:“从今日起,我们便以江南为起点,为大明,铺一条新的路。”
风起江南,变革悄然继续。
义学的火种,已悄然点燃。
朱承志深知,教育是改变命运的钥匙,而义学,便是打开这扇门的钥匙。他开始着手建立“义学书院”,专门培养义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