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三百六十四章 被盯上的李文忠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询问他们的学习经历。
    “你们皆是义学出身?”朱瞻基看着眼前几位衣着朴素却神情坚定的年轻人。
    “回殿下,属下皆为义学学生。”其中一人恭敬答道。
    “你们学了些什么?”朱瞻基继续问道。
    “属下学了识字、算术、《大明律》、地方治理、赋税制度等。”那学生答道,“义学教我们如何思考,如何为百姓谋利,而非只是死记硬背。”
    朱瞻基听后,心中大喜。
    他随即命人将这些学子的试卷与文章整理成册,准备呈报给朱棣。
    “若能让陛下看到这些学子的才华,义学便可真正立足。”朱瞻基对杨士奇说道。
    杨士奇点头:“殿下所言极是。若陛下能亲自阅览,必然对义学刮目相看。”
    数日后,朱棣在御书房翻阅这些义学学生的文章,神情逐渐严肃。
    “这些学生竟能写出如此有见地的文章?”朱棣翻阅一份关于地方赋税改革的论述,眼中闪过一丝赞赏。
    “陛下,这些学生皆为寒门子弟,若非义学,恐怕一生无望识字。”杨士奇解释道,“如今他们不仅能识字,还能分析律法、赋税、地方治理,甚至提出改革建议。”
    朱棣沉思良久,终于缓缓点头:“若义学真能培养出如此人才,那便值得一试。”
    朱瞻基趁势道:“父皇,若将义学推广天下,大明必将迎来新的气象。”
    朱棣微微颔首:“朕允你继续推行,但若触动根本,需谨慎行事。”
    朱瞻基躬身行礼:“儿臣明白。”
    江南,杭州府衙。
    朱承志接到朱瞻基的回信后,立即着手扩大义学规模。
    “接下来,我们要在江西、安徽、福建等地设立义学,让新政影响更广。”他对王守仁与赵烈说道。
    王守仁道:“属下已联络各地儒士,愿意参与教学者甚众。”
    赵烈笑道:“属下亦已安排地方士绅捐田、捐资,确保学堂运作顺利。”
    朱承志满意点头:“百姓识字,士绅受益,地方安定。这才是我们想要的变革。”
    夜色渐深,朱承志站在府衙前,望着远方的天际,心中思绪万千。
    他知道,这条路,不会平坦。但他也明白,真正的变革,从来都不是靠一场兵变,而是靠一代又一代人的坚持。
    “莲未凋,灯未灭。”他轻声念道。
    这是李玄真的遗言,也是他的誓言。
    “大明的未来,不该只是权贵的博弈,而应是万民的福祉。”他缓缓开口。
    王守仁与赵烈站在他身旁,皆露出坚定之色。
    朱承志转身,目光如炬:“从今日起,我们便以江南为起点,为大明,铺一条新的路。”
    风起江南,变革悄然继续。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