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日夜苦读,不辞辛劳。
书院亦设“寒门奖学金”,凡学业优异者,皆可得银两资助,以供其赴京应试。更有“寒门举荐制”,凡书院考核优异者,皆可由年长先生亲自举荐,直入太学,无需再经乡试。
此举一出,震动朝野,士族子弟大为不满,纷纷上书朝廷,指责书院此举“破坏科举制度”,“扰乱士林风气”。然朱承志力排众议,坚定支持书院改革,更在朝堂之上直言:“书院精神,非为士族所独享,而应为天下寒门子弟所共有。若书院只为士族子弟而设,那书院之魂,早已不存。”
此事震动京城,士族势力虽强,然朱承志身为皇子,又有圣上默许,最终此事不了了之。
书院之中,学子们亦不为外界纷扰所动,依旧勤学苦读,讲学论道。书院讲堂之上,常有学子辩论“士族与寒门之别”“科举制度之利弊”“书院精神之真义”等议题,言辞激烈,然皆以理服人,不涉私怨。
一日,年长先生召集众学子,于讲堂之上,讲授《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讲罢,他望向众学子,道:“诸位皆为寒门子弟,出身贫寒,若不得志,当修身养性,自强不息;若得志,当兼济天下,扶危济困。书院精神,非为一己之私,而是为天下寒门子弟立身之基。”
学子们纷纷起身,齐声应诺。
就在此时,书院外传来一阵喧哗,一名驿卒飞马而至,高声禀报:“京中急报!朝廷已下旨,书院学子可直入太学,无需再经乡试!”
此言一出,书院学子皆惊,随即爆发出震天欢呼。
年长先生亦神色激动,拱手朝京城方向一拜,道:“书院精神,终得朝廷认可。寒门子弟,终有出路。”
朱承志亦闻讯赶来,神色肃穆,道:“书院精神,非仅为书院所有,而应为天下士子所共守。书院之志,不在屋宇,而在人心。”
他随即下令:“书院讲堂,即日起改名为‘寒门讲堂’,以示书院精神之本。凡书院学子,皆可登堂讲学,以传书院精神。”
自此,书院名声大振,学子纷至沓来,书院精神传遍天下。
书院之中,讲堂之上,灯火不熄,书声琅琅。
书院精神,不可灭。
寒门子弟的未来,终将光明。
书院精神,不可灭。
寒门子弟的未来,终将光明。
夜色沉沉,书院新址之上,灯火如星,映照着一座座渐次落成的屋宇。讲堂巍然,藏书楼初具规模,斋舍整齐排列,工匠们仍在夜色中挥汗如雨,为书院的重生添砖加瓦。
年长先生立于讲堂前,手中捧着一卷残破的典籍,目光深邃。他轻抚书页,仿佛触摸到了书院百年的风骨。身后,数十名学子围坐案前,或抄录讲义,或低声诵读,神情专注,仿佛置身尘世之外。
“先生。”一名学子轻声唤道,“此卷残缺,是否需重新誊抄?”
年长先生缓缓点头,道:“书院虽毁,典籍尚存,虽残犹贵。誊抄之时,须得心静,须得敬重。”
学子们纷纷起身,恭敬接过残卷,小心翼翼地展开于案上,提笔誊写,每一字每一句,皆如刻于心。
就在此时,书院外传来一阵马蹄声,夜色中,数骑飞驰而至,为首之人身着禁军服饰,翻身下马,快步走入讲堂。
“禀先生,殿下命人送来一箱典籍,皆为宫中珍藏之本,特赠书院重建之用。”
年长先生闻言,神色一动,随即起身,亲自上前打开木箱。只见箱中典籍整齐排列,纸张泛黄,墨香犹存,皆是罕见孤本,其中竟有《太学讲义》《寒门策论》等早已失传之书。
书院学子纷纷围拢,目光中闪烁着激动与敬仰。
“殿下亲赠典籍,书院精神更添底蕴。”年长先生拱手朝京城方向一拜,道,“书院虽毁,但书院精神仍在。殿下此举,非但赠书,更是以身作则,守护书院之魂。”
学子们齐声应诺,纷纷跪地叩首,齐声道:“书院精神,永世长存!”
夜色更深,书院新址之上,灯火不熄,书声琅琅。
与此同时,驿馆之内,朱承志独坐案前,手中执笔,正批阅一卷奏折。
“殿下。”一名亲卫低声禀报,“江南士族残党余孽已尽数缉拿,共计三十七人,皆已押解入京。”
朱承志放下笔,缓缓点头,道:“士族虽已伏诛,然其残党仍敢妄图扰乱书院重建,实属不赦。”
他提笔在奏折上批注:“书院精神不可灭,寒门子弟不可欺。凡阻书院重建者,皆视为乱臣贼子,严惩不贷。”
写罢,他将奏折封好,命人即刻送往京城。
他起身,缓步走出驿馆,望向书院方向,只见灯火通明,书声隐约传来,心中顿觉欣慰。
“书院虽毁,但书院精神仍在。”他低声自语,“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