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五百六十三章 想吃哈密的瓜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西伯利亚也好,北冰洋也罢,顾正臣不在乎女真人去哪里,只要不留在东北就行。
    只可惜??
    阿哈出、猛哥帖木儿等人并不想费那个心思与精力,一门心思臣服大明,大明让怎么办,部落就怎么办。
    不抱怨,不反抗。
    顾正臣几次看向猛哥帖木儿,很希望他倔一点,强硬一点。
    可没有。
    这个时候的猛哥帖木儿严格来说只是个孩子,他还扛不起得罪大明这个庞然大物的后果,尤其是被关凛吓了一番之后,这些人更没了半点侥幸心思。
    人家臣服了,......
    建文十三年春,京师风和日丽,宫墙内外桃花盛开,御河两岸柳丝如烟。然而,朝堂之上,却暗流汹涌,风云再起。
    朱允?端坐御座,目光冷峻,凝视着殿中跪呈奏折的礼部尚书李廷芳。李廷芳乃前朝老臣,素来与李善长交厚,虽未明言反对新政,却在诸多事务中多有掣肘。今日,他再次上奏,言:“顾正臣虽有功于社稷,然其削藩之举,实为大逆不道。今藩王虽已削,然宗室离心,皇室不睦,实为顾氏之过。臣请陛下慎思,以安宗庙。”
    此言一出,群臣哗然。赵文昭立于殿侧,眉头紧锁,心知这又是一场旧党借题发挥的阴谋。他虽年事已高,然目光如炬,早已看出李廷芳此举,意在动摇新政根基,逼迫朱允?改弦更张。
    朱允?面色未变,声音却如寒冰:“李卿此言,是责朕当年削藩之策?”
    李廷芳伏地叩首,语气依旧恭敬:“陛下圣明,臣不敢妄议陛下之策,然顾正臣身为臣子,辅政之责,理应以和为贵,而非激化皇室矛盾。今藩王虽削,然宗室怨声载道,臣恐日后再生祸乱。”
    朱允?冷笑一声,缓缓起身,走下御座,环视群臣:“诸位爱卿,可还记得建文三年,燕王起兵之时?可还记得靖难之役,京师几陷之时?朕今日能坐于御座之上,全赖顾正臣之策,若非其力主削藩,早作绸缪,朕焉能有今日之江山?”
    殿中一片寂静,无人敢应。
    朱允?目光如刀,直视李廷芳:“顾正臣已逝,然其功不可没。朕已下诏,赐谥‘文忠公’,入太庙,享后世香火。若有人再议其功过,便是对朕的质疑,对大明江山的不忠!”
    此言一出,群臣皆伏地叩首,连李廷芳也不敢再言。
    朱允?转身,缓缓走回御座,声音低沉而坚定:“赵卿,军机处可有新报?”
    赵文昭上前一步,拱手道:“回陛下,江南水情稳定,今年春耕有望丰收。然北方边境有异动,瓦剌部族蠢蠢欲动,已有小股骑兵侵扰边关,臣已命边军加强戒备,并调兵增援大同。”
    朱允?点头:“此事不可大意,边军若需粮草军械,务必优先供应。朕不能让顾正臣生前担忧的边患,成为大明的心腹之患。”
    赵文昭躬身应诺。
    退朝之后,朱允?召赵文昭入御书房,屏退左右,神色凝重:“赵卿,朕知李廷芳此举,不过是旧党试探。然朕已忍让多年,若再纵容,恐新政难保。朕欲借边事之机,整肃朝纲,清除旧党残余,你可愿助朕一臂之力?”
    赵文昭沉思片刻,缓缓道:“陛下,臣虽年迈,然仍愿为大明尽忠。然旧党盘根错节,若贸然清除,恐激起朝局动荡。臣以为,可借边事之名,调旧党之权,逐步削弱其势力。待时机成熟,再一举肃清。”
    朱允?点头:“善。朕便依赵卿之策,逐步行事。然边事不可轻忽,朕欲亲征,震慑瓦剌。”
    赵文昭大惊:“陛下万金之躯,岂可轻涉边疆?臣愿代陛下出征,以保社稷。”
    朱允?摇头:“赵卿虽忠,然年事已高,不可轻动。朕已命太子朱文奎监国,朕亲率禁军北上,巡视边关。”
    赵文昭知朱允?心意已决,不再劝阻,只道:“臣愿随陛下同行,以策万全。”
    朱允?微微一笑:“有赵卿同行,朕心甚安。”
    ……
    建文十三年夏,朱允?亲率禁军北上,赵文昭随行。大军浩浩荡荡,旌旗猎猎,一路北行,沿途百姓夹道相送,皆称陛下英明,愿大明江山永固。
    大军抵达大同,朱允?亲自巡视边关,召见边将,部署防务。赵文昭则在军中协助调度,整顿军纪,严查贪腐,清除旧将中与李善长旧党有染之人。
    瓦剌部族闻大明皇帝亲征,果然退兵,不敢妄动。朱允?趁势命边军修筑城池,增设哨所,稳固边防。
    数月后,朱允?凯旋回京,朝中旧党见皇帝威势更盛,新政根基稳固,皆不敢再有异动。
    ……
    建文十四年冬,朱允?下诏,命礼部重修《太祖实录》,将顾正臣之功绩详细记载,以昭后世。同时,诏令天下,设立“辅臣奖”,每年评选清廉勤政之官,以表彰顾正臣之精神。
    赵文昭年事已高,辞去军机处职务,归隐“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