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看他:“你是哪里人?”
“甘州百姓之子。”
林修远目光一颤,又问:“这‘军民共监会’之策,是你自己想的?”
“是。我在敦煌听驿丞说过一句话:‘上面的好政策,到了下面就成了刮地皮的刀。’所以我一直在想,怎么让百姓也能握住这把刀。”
林修远久久无语,终是拍案而起:“此子必成栋梁!”
七日后放榜,陈砚名列榜首。入学典礼上,院长亲授《民生辑要》全本,并宣布一项新规:今后所有新生,皆需赴钟山顾墓祭拜,宣誓“以民为本,持正不阿”。
陈砚跪在五色土坛前,双手捧土,郑重撒入坛中。那一刻,他仿佛看见无数身影从历史深处走来??有影七孤身守碑七年,有苏挽云焚稿护书,有朱允?雨中跪读童谣……他们都不曾放弃过这片土地。
书院生活严谨而充实。课程涵盖律法、算学、农政、水利、外交实务,教师多为当年薪火书院出身的老臣或咨政院官员。陈砚如饥似渴地学习,尤其痴迷于“民诉台运作机制”与“地方财政透明化模型”。他还主动组织西北同乡会,收集各地民间疾苦,汇编成册呈报咨政院。
两年后,他作为优秀学子代表,随团出访福建沿海。在那里,他亲眼见证了顾正臣遗策的深远影响:渔村建有“气象哨”,每日击鼓报风向;港口设立“互市局”,规范外商交易;更有“女子学堂”教女孩识字算账,不少妇女已能独立经营海产生意。
一次座谈会上,一位老渔民激动地说:“以前我们怕官府,现在我们敢告官!去年县令私自加征渔税,我们一百户联名写状,通过‘民诉台’递到京城,十天就来了钦差,那贪官当场摘印!”
陈砚问:“你们不怕报复吗?”
老人咧嘴一笑:“怕啥?如今每个村子都有‘法治宣讲员’,每月来讲课。我知道我的权利写在《大明新律》第十七条,谁敢动我,我就搬法条砸他脸上!”
这句话让他彻夜难眠。他忽然明白,真正的变革不是某个英雄振臂一呼,而是千万普通人开始懂得捍卫自己的尊严。
毕业之际,他本可留京进入咨政院任职,但他选择了最艰苦的岗位??赴云南任巡检司副使,协助推行“边疆赋税改革试点”。临行前,林修远赠他一方砚台,背面刻着四个字:“执灯前行”。
云南瘴疠之地,民族混居,官吏腐败成风。前任巡检使竟以“剿匪”为名,强征苗民劳役修建私宅,激起民变。陈砚到任第一天,便召集各寨头人开会,开门见山道:“我不是来征税的,我是来听你们说话的。”
他带头拆毁了衙门前象征威权的照壁,改为“民意墙”,允许百姓张贴诉求;又引入“轮值评议制”,每月由不同村寨推举代表参与税收审议。最难的是说服土司接受统一丈量土地,他连续二十日深入深山,与苗巫对坐饮血酒盟誓,最终达成协议。
一年后,当地税负下降四成,粮食产量反增两成。消息传回京城,朱允?亲笔批阅奏章:“陈砚此举,深得顾卿遗风。授正六品衔,赐‘为民执言’金匾一面。”
然而,阻力也随之而来。有御史弹劾他“媚夷乱制”,更有朝中权贵暗中指使商人囤积盐米,企图制造民乱嫁祸于他。最危险的一夜,刺客潜入驿站欲行刺,幸得一名苗族少女提前通风报信??她是陈砚资助的第一个女学生,如今已是村中记账员。
他并未追究幕后主使,而是将全部证据整理成《西南边政十弊疏》,直接递交“清浊司”,并附言:“若因此获罪,望将此疏刊印万份,发往全国书院。”
清浊司雷霆出击,一举牵出三省贪官网络,震动朝野。朱允?读后潸然泪下,召集群臣宣读全文,厉声道:“这就是你们口中的‘不成体统’?这就是你们说的‘泥腿子妄议朝政’?朕告诉你们,这才是真正的社稷之基!”
自此,陈砚之名传遍天下。十年间,他历任贵州布政使、四川按察使,始终坚守一线,推动教育普及与司法公正。五十岁那年,他回到杭州寒门书院任教,学生们称他“活顾相”。
某年春日,他带着一群学生前往钟山祭扫。站在五色土坛前,一位少年问他:“先生,您觉得顾相公最伟大之处是什么?”
陈砚望着墓碑上那行小字,良久方答:“他从不曾把自己当作救世主。他只是坚信,每一个普通人,都有权利活得有尊严。所以他写下制度,留下思想,点燃灯火??只为让更多人相信,黑暗并非永恒。”
话音未落,忽见远处一名老妇蹒跚而来,白发如雪,手持一束山茶花。她走到碑前,轻轻放下花束,嘴唇微动,似在低语。有人认出,正是当年雪中独坐的老妇,至今无人知晓其身份。
待她离去,陈砚上前细看,发现花下压着一张泛黄纸条,墨迹斑驳,写着一行小字:
>“相公,我把你写的书,教给了我的孙子。他会写字了,也会告状了。你说的春天,真的来了。”
他怔立原地,热泪滚落。
多年以后,当他又一次站在乾清宫东暖阁,接过皇帝亲手颁发的“文明砥柱”勋章时,耳边响起熟悉的童声诵读: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窗外,春阳正好,山茶花开满庭院,红如烈焰,绵延不绝。
而在西域某处荒漠,一支考古队正发掘一座倒塌的驿站遗址。他们在焦黑的梁柱下,找到半截烧残的竹简,上面依稀可见几个字:
>“薪火……不可熄……”
风起沙涌,掩埋了痕迹,却又吹开了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