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七百一十二章 朱棣指挥,大阪之战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顾正臣看着这一幕,颇是欣慰。
    朱棣的部将中,不乏精通火器之人,王聪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虽说此人接触虎蹲炮的时间不算长,却凭借着过人的天赋与惊人的付出,掌握了相当精准的炮击本事,误差只有十五步。
    十五步的误差还叫精准?
    确实,相对于后世钻窗户的本事,十五步误差很大,但问题是,这是最原始的迫击炮,火药弹是圆的,不是长的,没有底火,只有颗粒火药,也没有膛线。
    能将误差控制在十五步,已经算是顶尖了。
    好在,大......
    春雨连绵三日,终于在第五日清晨放晴。陈砚的船缓缓驶入钱塘江口,两岸柳色新绿,桃花初绽,仿佛一切未曾改变。然而他知道,有些东西一旦点燃,便再也无法扑灭;而有些人一旦觉醒,便再难被蒙蔽。
    他并未直接回书院,而是命舟子停靠于西兴渡口。此处距杭州城尚有三十里,却是当年“轮值评税会”最早试行之地。十年之前,这里曾因赋税不公爆发过一场流血冲突,一名老农为争一亩薄田,与里正厮打致死。如今故地重游,只见村中道路平整,溪水清澈,家家户户门前挂着一块小木牌,上书:“本户本月应缴粮税:六斗三升??公示无误。”
    陈砚微微一笑,踏步上岸。几个孩童正在溪边嬉戏,见他布衣简履、须发斑白,却气度沉静,便围上来好奇打量。
    “老爷爷,你是外乡人吗?”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问道。
    “算是吧。”陈砚蹲下身来,“你们认得这牌子上的字?”
    “当然认得!”男孩抢答,“学堂教的!每月初一,村里‘评税团’开会,我们全家都去听。去年我家少缴了两斗,因为爹替官府修堤有功,还得了奖状呢!”
    陈砚心头一热。十年前他推行此制时,多少官员嗤之以鼻:“百姓愚昧,岂能参政?”可如今,连七八岁的孩子都能说出“评税团”三字,且说得理直气壮。
    正说话间,忽闻远处锣鼓喧天。一群身穿青布短衫的村民抬着一顶竹轿而来,轿上插着一面黄旗,写着四个大字:“为民执言”。
    “是陈大人回来了!”有人高喊。
    顷刻之间,全村沸腾。男女老少纷纷涌出家门,夹道相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拄拐上前,颤声道:“陈大人……您还记得我吗?我是李阿土的父亲。那年若不是您亲临断案,我家儿子早就含冤而死了。”
    陈砚眼眶微湿,握住老人枯瘦的手:“我记得。每一桩案子,我都记得。”
    众人簇拥着他来到村中祠堂改建的“民议堂”。墙上仍挂着那幅《政务镜台》模型图,虽已泛黄破损,却被精心裱起,四周贴满百姓手写的感谢信与建议条。有人递来一杯粗茶,有人默默跪下磕头,更多人只是静静站着,目光如炬,似要将他的面容刻进心里。
    “各位父老,”陈砚站在堂前,声音不高,却传遍全场,“我不该回来的。按理说,我已经卸任归隐,朝廷之事,不该再管。可当我看见‘民诉台’被封,听见百姓不能再告状,我就知道??我走不了。”
    人群寂静无声。
    “有人说,百姓爱打官司,是‘躁动不安’。可我想问一句:若你不给百姓说话的地方,他们难道就不苦了吗?他们的冤屈难道就不存在了吗?”
    他顿了顿,环视众人:“从前有个皇帝问大臣:‘天下何事最难?’大臣答:‘让沉默的人开口最难。’今日我亦想问你们??你们愿意回到过去那种‘不敢说、不能说、说了也没人听’的日子吗?”
    “不愿!”一声怒吼自人群后方炸响。
    紧接着,千百个声音齐声回应:“不愿!”
    声浪滚滚,震得屋梁落尘。
    当晚,陈砚留宿村中。夜深人静时,他独坐灯下,翻开随身携带的《大明新律注疏》,在扉页写下几行小字:
    >“法非圣旨,亦非权柄之私器。
    >其根在民,其魂在公。
    >若失民心,则律令不过纸片;
    >若得民意,则寸铁可撼山岳。”
    次日清晨,他召集附近八村的“民意评审团”旧成员,在桑树林中设坛议事。这些人中有农夫、织妇、货郎、塾师,皆是当年由百姓推选而出,负责监督地方官吏、评议新政施行效果的平民代表。十年来,他们虽无品级,却握有实权??一旦发现贪腐或不公,可直接上报省级“咨政院”,并附具调查记录与证人名单。
    “如今朝廷欲废此制,”陈砚开门见山,“你们说,该怎么办?”
    众人沉默片刻,终有一名老织妇站起,嗓音沙哑却坚定:“我们不怕他们废。只要人心不死,制度就能重生。从今日起,咱们八村联合,每月十五自行召开‘民间听证会’,邀请邻近百姓旁听,记录每一件冤情、每一笔账目,然后??抄送十三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