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五百七十九章 给儒士最后的机会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上一次朝廷选派儒士去交趾当官,结果国子监没有担当,于是被撤销,格物学院至此一家独大,成为了朝廷名副其实,毫无争议的官僚培养之地。
    但是??
    儒士依旧在民间存在,而且数量不少。
    这些人很矛盾,他们一方面想要入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他们一方面又总想着留在金陵、两浙、江西等地,就算不在这些地方,那也应该是河南、山东、福建等地……
    让他们去交趾,他们认为这是流放,不愿意去。
    让他们去云南,他......
    延熙三十年冬,大雪封山,北疆边地一片肃杀。虽鞑靼诸部大多归附,然漠北残部仍盘踞不散,时有小股骑兵南下劫掠,边境百姓虽不敢声张,却也暗中向朝廷递上状纸。兵部虽已遣人巡视,然因天寒地冻,军需调度困难,加之漠北地势险恶,难以深入围剿。朱允?于乾清宫内,披着貂裘批阅奏章,眉头紧锁,心中忧虑不已。
    忽有太监入内,禀报:“陛下,兵部尚书张世安、兵部侍郎顾明远、镇北将军李仲良求见。”
    朱允?放下朱笔,道:“宣他们进来。”
    不多时,三人入殿,行礼已毕。张世安上前道:“陛下,臣等商议多日,以为漠北残部虽不足为大患,然若放任其盘踞,终成后患。今边军虽已休整,然粮草储备尚足,若待来年春暖花开,再行出兵,恐贻误战机。”
    朱允?点头:“朕亦有此意。然漠北苦寒,粮道难通,若贸然出兵,恐军需不济,反致失利。”
    顾明远拱手道:“陛下,臣以为,可先遣轻骑深入漠北,查探敌情,并于沿途设立临时粮仓,以备大军所需。此举既能探敌虚实,又可为大军出征打下基础。”
    李仲良亦道:“陛下,臣愿率轻骑三千,先行探路,若敌情属实,再请大军出征。”
    朱允?沉吟片刻,道:“朕知将军忠勇,然轻骑深入敌境,恐有不测。朕意,先遣斥候小队,分路潜入,查探敌情。待来年开春,再行出兵。”
    张世安应道:“陛下圣明,臣即刻命兵部调遣斥候,分路潜入漠北。”
    ……
    延熙三十一年春,斥候回报,漠北残部已聚众万余,盘踞于阿尔泰山一带,并与瓦剌残部联络,意图联合南侵。朱允?得报大惊,知其不可久拖,遂命李仲良率北疆边军五万,出征漠北。
    临行前,朱允?于太庙前亲授李仲良虎符,并赐御酒一坛,道:“将军此去,务须谨慎,朕以北疆安危托付于你,望你凯旋而归。”
    李仲良跪地接旨,道:“臣誓死效忠陛下,定不负陛下厚望。”
    ……
    延熙三十一年夏,李仲良率军出大同,直指漠北。一路风雪,将士苦不堪言,然军纪严明,士气高昂。顾明远亦随军同行,负责军需调度与后勤保障。辅臣书院边疆实务科所设“军需实务”课程,在此战中大显身手,粮草调度井然有序,确保大军不致断粮。
    至阿尔山下,李仲良下令扎营,命斥候四出,探敌虚实。数日后,斥候回报,敌军主力驻扎于阿尔山南麓,兵力约一万五千,另有瓦剌残部千余人,与之合兵一处。
    李仲良召集众将议事,道:“敌军虽少,然地形险要,若强攻,恐损兵折将。朕意,先以轻骑诱敌,待其出营,再以主力围歼。”
    顾明远道:“将军所言极是,然敌军若不出战,我军亦难久战。臣以为,可分兵三路,一路佯攻,两路包抄,断其退路。”
    李仲良点头:“此计可行。”
    ……
    延熙三十一年秋,李仲良分兵三路,一路佯攻,两路包抄。敌军果然中计,出营迎战,被明军主力围歼于阿尔山下。此战,斩首五千,俘虏三千,缴获战马万余匹,敌军残部仓皇逃往漠北深处。
    朱允?得报大喜,命兵部论功行赏,并赐李仲良“北平侯”之号,赐金印、锦袍,并许其子孙世袭。
    顾明远亦因军需调度有功,升任兵部尚书,接替张世安之职。张世安年事已高,辞官归乡,朱允?亲赐府邸一座,并赐“辅臣元老”之号,以彰其功。
    ……
    延熙三十一年冬,北疆战事告一段落,漠北残部被击溃,逃往更北之地,边疆局势趋于稳定。朱允?于乾清宫召见顾明远、李仲良等人,共议边疆善后之策。
    “朕知,边疆虽暂安,然若欲长治久安,仍需制度之安排。”朱允?缓缓道。
    顾明远拱手道:“陛下所言极是。臣以为,可仿江南水利专司之制,设立‘边疆专司’,专责边疆治理、军需调度、民族事务等事宜,由朝廷直接派遣官员,不受地方节制。”
    李仲良亦道:“陛下,臣以为,若欲真正安定边疆,还需加强边军之制,设立‘边军专营’,由兵部直接调度,确保军需不断,战力不衰。”
    朱允?沉吟片刻,道:“朕亦知,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