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五百七十九章 给儒士最后的机会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边疆治理,非一朝一夕之功,需制度之长远安排。朕命尔等,拟一诏书,设立‘边疆专司’,专责边疆治理、军需调度、民族事务;另,设立‘边军专营’,由兵部直接调度,确保军需不断,战力不衰。”
    众人皆拱手应命。
    ……
    自此,大明边疆治理亦步入制度化轨道,与江南水利治理、吏治整顿并行,形成三大治国之策。辅臣书院亦因实务科之兴,成为朝廷人才之源,寒门子弟得以入仕,为国效力。
    朱允?虽年过半百,然仍勤于政事,日夜操劳,未曾懈怠。他常对群臣言:“朕知,治国非一人之力,而需群臣共治。朕愿以此生之力,使大明江山永固,百姓安居乐业。”
    群臣皆感其诚,无不尽心竭力,辅佐朝廷。
    延熙三十一年秋,辅臣书院再添新章,设立“外交实务科”,专授朝贡制度、边疆事务、与诸国交往之策,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
    朱允?亲题书院大门:“寒门辅臣,兴我大明。”此八字,成为辅臣书院之精神象征,亦为后世传颂不息。
    岁月如流,大明江山日益强盛。辅臣书院之名,传遍四海,成为寒门子弟入仕之阶梯,亦成为大明盛世之象征。
    顾正臣之名,亦随书院之兴,传颂千古。后世称其为“寒门辅臣”,赞其辅佐两朝,开创盛世,改革朝政,奠定大明百年基业。
    而他临终所言:“大明有陛下,便已足够。”亦成为后世传颂的名言。
    大明自此进入盛世,国力强盛,万邦来朝,真正屹立于世界之巅。
    延熙三十一年冬,北疆虽已暂安,然朝堂之上,却因一则边报而再度紧张。原来,漠北残部虽遭重创,然其首领阿鲁台并未死于战场,而是率残部遁入更北的苦寒之地。未几,便有传言自北疆传来,称阿鲁台与瓦剌余部合流,意图联合女真诸部,共谋南侵。朱允?得报,神色凝重,知此非虚言,若真如此,大明边疆将再陷危局。
    朱允?于乾清宫召见兵部尚书顾明远、镇北将军李仲良及礼部尚书王敬之,共议边事。
    “朕知,漠北残部虽遭重创,然其首领未死,若与女真诸部合流,恐成大患。”朱允?沉声道。
    顾明远拱手道:“陛下所言极是。臣以为,女真诸部虽多居辽东,然与漠北亦有往来。若阿鲁台果真与女真合流,恐其将自辽东南下,扰我边疆。”
    李仲良亦道:“陛下,臣愿率边军北上,驻守辽东,以防阿鲁台南侵。”
    朱允?点头:“将军忠勇可嘉,然辽东边军已有驻守,若再遣大军北上,恐军需难继。”
    王敬之道:“陛下,臣以为,可遣使至女真诸部,晓以利害,许以通商之利,令其不得与阿鲁台合流。”
    朱允?沉吟片刻,道:“朕意,先遣使入女真诸部,若其愿与我大明修好,则可免边患。若其执意与阿鲁台合流,再以兵威震慑。”
    顾明远应道:“陛下圣明,臣即刻命兵部拟定遣使之策。”
    ……
    延熙三十二年春,兵部遣使入辽东,往女真诸部。使臣为礼部侍郎赵文渊,乃顾正臣门下弟子,通晓边事,善于辞令。赵文渊至女真诸部,晓以利害,言大明愿与女真修好,共拒阿鲁台之乱。女真诸部首领皆愿归附,唯有一部,名曰“建州女真”,其首领努尔哈赤,年少气盛,野心勃勃,不愿臣服,反与阿鲁台暗中联络,欲借其势,壮大己身。
    赵文渊察觉异样,密奏朝廷。朱允?得报,知建州女真已与阿鲁台合流,遂命兵部加强辽东防务,并命李仲良亲赴辽东,统筹边防。
    ……
    延熙三十二年夏,李仲良至辽东,巡视边关,见辽东边军虽有驻守,然军备松弛,士卒懒散,将领多有贪腐者。李仲良大怒,当即下令整肃军纪,罢免贪腐将领十余人,并奏请朝廷,调京营精兵五千,增援辽东。
    朱允?得报,命兵部速调京营精兵,并赐李仲良“辽东总督”之号,统辖辽东边军,节制女真诸部。
    ……
    延熙三十二年秋,阿鲁台果然率部南下,联合建州女真,攻入辽东。李仲良率军迎战,首战于辽阳城下,大破敌军,斩首两千,俘虏三千,缴获战马五千匹。阿鲁台败退,逃往建州女真境内。
    李仲良趁胜追击,率军直抵建州女真大帐。努尔哈赤仓皇应战,终不敌明军精锐,被迫请降。李仲良命其献出阿鲁台,以示归附诚意。努尔哈赤无奈,只得将阿鲁台交出,明军将其押解至京师,斩于午门。
    朱允?得报大喜,命兵部论功行赏,并赐李仲良“辽东侯”之号,赐金印、锦袍,并许其子孙世袭。
    ……
    延熙三十二年冬,辽东战事告一段落,阿鲁台被诛,建州女真亦归附朝廷。朱允?于乾清宫召见顾明远、李仲良等人,共议边疆善后之策。
    “朕知,边疆虽暂安,然若欲长治久安,仍需制度之安排。”朱允?缓缓道。
    顾明远拱手道:“陛下所言极是。臣以为,可仿江南水利专司之制,设立‘边疆专司’,专责边疆治理、军需调度、民族事务等事宜,由朝廷直接派遣官员,不受地方节制。”
    李仲良亦道:“陛下,臣以为,若欲真正安定边疆,还需加强边军之制,设立‘边军专营’,由兵部直接调度,确保军需不断,战力不衰。”
    朱允?沉吟片刻,道:“朕亦知,边疆治理,非一朝一夕之功,需制度之长远安排。朕命尔等,拟一诏书,设立‘边疆专司’,专责边疆治理、军需调度、民族事务;另,设立‘边军专营’,由兵部直接调度,确保军需不断,战力不衰。”
    众人皆拱手应命。
    ……
    自此,大明边疆治理亦步入制度化轨道,与江南水利治理、吏治整顿并行,形成三大治国之策。辅臣书院亦因实务科之兴,成为朝廷人才之源,寒门子弟得以入仕,为国效力。
    朱允?虽年过半百,然仍勤于政事,日夜操劳,未曾懈怠。他常对群臣言:“朕知,治国非一人之力,而需群臣共治。朕愿以此生之力,使大明江山永固,百姓安居乐业。”
    群臣皆感其诚,无不尽心竭力,辅佐朝廷。
    延熙三十三年春,辅臣书院再添新章,设立“外交实务科”,专授朝贡制度、边疆事务、与诸国交往之策,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
    朱允?亲题书院大门:“寒门辅臣,兴我大明。”此八字,成为辅臣书院之精神象征,亦为后世传颂不息。
    岁月如流,大明江山日益强盛。辅臣书院之名,传遍四海,成为寒门子弟入仕之阶梯,亦成为大明盛世之象征。
    顾正臣之名,亦随书院之兴,传颂千古。后世称其为“寒门辅臣”,赞其辅佐两朝,开创盛世,改革朝政,奠定大明百年基业。
    而他临终所言:“大明有陛下,便已足够。”亦成为后世传颂的名言。
    大明自此进入盛世,国力强盛,万邦来朝,真正屹立于世界之巅。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