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六百三十六章 指数恐惧的后遗症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自主创办并运营一所完整学校,且其课程体系获得国家认证。”
    全场哗然。
    这意味着,最后一道门槛尚未跨过。
    苏婉儿立即召集教育部、民族事务局与司法矫正系统召开紧急联席会。议题只有一个:谁,有资格成为那所学校的创办者?
    讨论持续到凌晨。最终,一份名单呈上:云南边境女子监狱改造营。过去五年,百余位服刑女性在此完成扫盲与师范培训,去年自发成立“新生学堂”,为监区内外三百余名儿童授课,其中包括六名残障孩子。今年春天,她们提交的《边缘群体教育重建课程纲要》通过省级评审。
    “她们符合全部条件。”教育部长说,“但……要不要等再稳妥些?毕竟这是百年之约。”
    苏婉儿摇头:“等待本身就是一种特权。通知她们,启动认证程序,三个月内完成评估。”
    次日清晨,她亲自飞赴滇南。山路蜿蜒,雨雾弥漫。抵达监狱教学区时,正逢早课。铁门之内,一群穿着蓝灰制服的妇女整齐站立,带领孩子们诵读《公民问答》第一章:
    >“你有权知道真相,
    >有权表达异议,
    >有权犯错而不被永远定义。”
    声音清越,穿透山谷。
    一位名叫杨素芬的教师走过来,双手粗糙,眼神明亮。她曾因误杀施暴丈夫入狱,如今已是心理学自学成才者。“我们不想被原谅,”她说,“我们只想证明,一个人跌得再深,也能伸手拉别人一把。”
    苏婉儿走进教室,看着墙上手绘的中国地图,每个省份都贴着一张学生照片,写着梦想:“我想当桥梁设计师”“我要回草原教牧童认星”“我以后要做平反冤案的律师”。
    她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字:“你们就是第三封信的钥匙。”
    返程途中,她接到周念慈急报:欧洲议会宣布对中国实施新一轮文化输出限制,理由是“价值观渗透威胁”。同时,国内部分高校出现匿名传单,鼓吹“回归经典儒学,抵制激进启蒙”。
    飞机降落在首都机场时,天色已暗。苏婉儿未归府邸,直奔国家图书馆地下特藏室。在那里,她取出一本从未公开的林承泽手稿残卷,标题为《致反对者书》。
    她连夜组织团队扫描录入,翌日清晨,全文在政府官网与各大平台同步发布。
    >“我知道总会有人怀念等级森严的秩序,认为那是‘稳定’。
    >可我见过太多‘稳定’下的哭声??寡妇卖女换粮,书生因言获罪,孩童饿死街头却无人问责。
    >我推动识字,并非为了颠覆什么,而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说出自己的痛。
    >若你说儒家讲仁爱,那请告诉我,为何两千年来‘仁政’总是姗姗来迟?
    >真正的仁,不在典籍注疏里,而在母亲能为死去的孩子讨回公道的法庭上,
    >在工人敢对厂长说‘你的决定不合理’的车间里,
    >在孩子问‘为什么皇帝可以不守法’而老师不惊慌的课堂中。
    >不是复古能救中国,是觉醒才能。”
    文章发布当日,全国两千余所中学自发组织“重读经典”辩论赛。北京四中一场名为“孔孟之道与现代公民”的论坛直播观看超千万。一名高中生发言令无数人落泪:“古人说‘民为贵’,可他们没给百姓发过选票。今天我们做的,不是背离传统,是让那些千年口号真正兑现。”
    一个月后,“新生学堂”顺利通过国家认证。苏婉儿亲赴云南主持揭牌仪式。当杨素芬颤抖着接过办学许可证时,全场掌声雷动。镜头扫过操场,孩子们齐声高唱《觉醒之声》,歌声越过群山,传向远方。
    当晚,南极发来最后确认:第三封信,正式开启。
    全球直播开启。机械臂缓缓打开密封舱,取出一只水晶容器,内藏三页泛黄信纸。摄像机将文字逐行投射至各国公共屏幕。
    林承泽的笔迹苍劲依旧:
    >“当我写下这些时,还不知道你们会不会相信普通人。
    >但我选择相信。
    >
    >这不是一封指令,而是一份托付。
    >
    >请将这份信念传递下去:
    >每个母亲都有智慧教育她的孩子,
    >每个工人心里都藏着一部宪法,
    >每个被侮辱的人都值得拥有尊严。
    >
    >不要建立我的纪念馆,
    >不要以我的名字命名街道,
    >不要让孩子背诵我的语录。
    >
    >请做一件事:
    >在每年冬至,让最年幼的孩子站上讲台,
    >向所有人提问?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