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七百零一章 粮食不够吃,开设游廊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道的密道,出口直指大理古城外的崇圣寺塔林。而在那里……据说埋着一座‘影冢’,葬着当年替建文赴死的宫人尸骨,以及一份真正的《逊国实录》。”
    顾正臣心头一震。
    《逊国实录》??那是建文朝唯一一部未经永乐篡改的起居注,传闻记录了靖难前后所有秘议、诏令与人事调动,甚至包括朱棣入京当日,建文帝亲手写下的一道密旨:“若社稷倾覆,愿以一身谢天下,不累百姓。”
    若此书尚存,便是彻底终结“建文未亡”谣言的终极铁证。
    “你打算再去一次?”他问。
    “必须去。”苏挽云坚定道,“这次我不再孤身前往。我已经联络了沐府旧部,他们世代镇守云南,对点苍山地形了如指掌。只要拿到《实录》,我们就能公开宣读,让天下人亲眼看到那段被抹去的历史。”
    顾正臣久久不语。
    他知道此举风险极大。李守拙既敢在渊庐设局焚帝,必然也在其他关键节点布下死局。一旦踏入密道,便是深入敌巢,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
    可若不去……
    “大人。”苏挽云忽然抬头,目光灼灼,“您说新政已启,百官协力。可若您不让百姓看见真相,他们只会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宁王虽败,但他点燃的火种仍在民间燃烧。只有拿出无可辩驳的证据,才能熄灭那团虚妄之火。”
    顾正臣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昨夜太庙中那一幕:百姓跪拜,哭喊“先帝归来”;老者捧玉佩泪流满面;宁王癫狂大笑,声言“总有人会举起这面旗”。
    是啊,旗帜易倒,信念难灭。
    良久,他睁开眼,从袖中取出一块乌木令牌,正面雕龙,背面铭文:“奉天承统,监察百司”。
    “这是陛下亲授的‘龙渊特使’令,可调沿途卫所兵马,通行八省关隘。”他说,“我准你再走一趟云南。但你要答应我三件事。”
    “请讲。”
    “第一,不得再独自涉险;第二,每五日须飞鸽报平安;第三,若遇李守拙本人,立刻撤离,不可交手??此人精通毒理幻术,能以香入梦,使人自戕于无形。”
    苏挽云点头:“我记下了。”
    顾正臣起身欲走,忽又停步:“还有一事。昨夜太庙开启地宫时,我在最深处发现了一幅壁画??画中一人身穿素袍,立于烈焰中央,双手托举一卷竹简,身后十三人跪拜如仪。壁画角落刻着四个小字:‘薪尽火传’。”
    他转身看着她:“我想,那不是建文帝。那是李守拙为自己画的像。”
    苏挽云怔住。
    “他在等一个人。”顾正臣低声道,“一个能继承‘龙渊之心’的人。也许他认为,只有彻底摧毁旧秩序,才能建立新世界。而你……可能是他选中的变数。”
    风穿窗而入,吹动案上残页,墨字轻颤,宛如低语。
    三日后,苏挽云率十二骑离京,取道湖广,直趋云南。
    与此同时,京城局势表面平静,暗潮汹涌。
    礼部尚书因涉嫌通宁被罢免,户部侍郎连夜自缢于家中,留下血书“吾无罪,唯惧祸及妻儿”。更有传言称,有数位宗室子弟悄然逃离京城,携家眷遁入江南山林。陆炳排查十七驿馆,查获私藏兵器三百余件,密信数十封,内容皆指向一个神秘组织??“烬盟”。
    “烬归心,命承统。”
    八字箴言,赫然出现在每一封密信末尾。
    顾正臣坐在值房内,烛火摇曳,映照着他疲惫的脸庞。桌案堆满各地急报:陕西暴民聚众烧官仓,称“迎建文归”;福建海商拒缴新税,扬言“宁奉旧主,不受寒门宰制”;甚至连一向忠谨的辽东都司也传来消息:有蒙元残部趁机南下,打着“辅佐正统”旗号袭扰边境。
    这一切,都不像是宁王余党所能策动。
    这是系统性的崩塌前兆。
    他提笔拟奏,请皇帝下诏赦免胁从,开恩科取士以笼络寒门,同时提议设立“昭信司”,专责澄清流言、稽查伪诏、安抚民心。
    奏章尚未写完,门外忽传急讯:太子在御花园落水,虽及时救起,但高烧不退,太医束手无策。
    顾正臣心头一紧,掷笔疾行。
    乾清宫偏殿,药香弥漫。
    太子年仅十岁,面色青紫,呼吸微弱,脉象紊乱如乱丝。太医院首席御医战战兢兢禀报:“殿下体内似中毒,然非寻常毒物,反倒像是……被人用某种药物长期压制后突然中断所致。”
    顾正臣眉峰一跳:“什么意思?”
    “就像……常年服用‘延寿丹’之人,骤然停药,五脏逆溃。”
    空气骤然凝固。
    延寿丹?!
    那种只存在于建文旧臣传说中的秘药,据说是李守拙所炼,以鹤顶红、蜈蚣髓、龙脑香为主料,辅以皇族血液调和,既能驻颜,又能控心,服之者神志渐迷,唯听命于施药之人。
    难道…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