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七百零四章 伤亡之下的训诫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缓浮现,通向地下深处。
    他深吸一口气,迈步而下。
    阶梯尽头是一座巨大的圆形石殿,中央矗立着一座青铜巨鼎,鼎身铭刻“龙渊”二字。四周墙壁镶嵌着十三面铜镜,每一面都映照出不同的历史片段:建文焚宫、永乐北征、仁宣之治、土木之变……仿佛整座大明的命运都被封存于此。
    而在鼎前,站着一人。
    白发苍苍,身形佝偻,却是眼神如电。
    “你来了。”李守拙缓缓转身,嘴角浮现一抹笑意,“我等你很久了。”
    顾正臣冷冷注视着他:“你为何不逃?”
    “因为我已无需再逃。”李守拙抬起手,指向铜镜中正在播放的画面??那是当今皇帝颁布诏书、宣布自己为建文嫡孙的场景。“你看,即便你说出了真相,百姓依然需要一个‘神’来信仰。只不过这一次,他们信的是你塑造的‘真神’,而非我制造的‘假神’。但我们做的,本质上并无不同。”
    “区别在于,”顾正臣一步步向前,“我所说的是真相,而你贩卖的是谎言。”
    “真相?”李守拙大笑,“你以为‘朱文圭’的身份就一定是真?那块符牌,是我二十年前亲手放入龙渊库中的!我要的就是今天这一刻??让你亲手推出一个新的‘正统’,让天下人再次为虚幻的血统疯狂!你们都在重复同一个轮回:用新的神话,掩盖旧的谎言。”
    顾正臣停步,目光如刀:“那你告诉我,既然一切都是虚妄,你为何还要执着于‘龙渊秘库’?为何还要耗费一生去操控帝王?”
    李守拙笑容渐渐收敛,声音低沉下来:“因为我曾经爱过这个国家。洪武开创基业,我以为他会带来太平;建文推行仁政,我以为黎明将至。可永乐杀了他们,也杀死了希望。从那时起我就明白,人心不可信,制度不可靠,唯有绝对的控制,才能避免混乱。所以我成了‘烬盟’之主,所以我培养‘容器’,所以我点燃火种……我不求善名,只求秩序。”
    “可你忘了,”顾正臣轻声道,“没有自由的秩序,不过是监狱。”
    话音落下,他猛地抽出腰间短刃,刺向自己左臂,鲜血滴落于鼎中。
    奇异的一幕发生了。
    十三面铜镜同时亮起,光影交织,汇聚于鼎心。一道古老的声音响起:
    >“惟诚者可启龙渊,惟仁者可掌天命。此鼎认心,不认血。”
    李守拙震惊后退:“不可能!这鼎只听命于建文血脉!”
    “它听命于选择牺牲的人。”顾正臣抹去血迹,抬头直视对方,“你一生都在操控他人,却从未为自己之外的人流过一滴血。而我,已为此失去了太多。”
    轰然一声,鼎盖升起,露出其中一本泛黄古卷??《龙渊真典》,记载着大明所有隐秘制度、财政密账、军备分布,乃至历代帝王未曾公开的遗诏。
    这才是真正的权力核心。
    李守拙仰天长叹:“好,好!你赢了……可你知道吗?即使你得到一切,也无法阻止下一个‘我’诞生。只要世间仍有苦难,就会有人想要掌控命运。”
    “那就让后来者看看,”顾正臣将《真典》收入怀中,平静道,“曾有一个叫顾正臣的人,宁可背负骂名,也要守住底线。”
    走出地宫时,朝阳初升,照亮钟山轮廓。
    数月后,《龙渊辑要》秘密编纂完成,仅限皇帝与昭信司高层阅览。与此同时,朝廷推行新政:废除科举八股桎梏,增设实务策论;设立“寒门举荐制”,每年由地方推选百名贫家子弟入京授学;更下令重建南京国子监,命名为“薪火书院”,专收孤寒英才。
    民间渐渐流传起一首童谣:
    >“寒门出相不需媒,
    >一纸诏书天下开。
    >昨日田间耕瘦马,
    >今朝殿上议盐梅。”
    顾正臣听到这首童谣时,正在批阅来自“薪火营”的最新密报:西安发现疑似“烬盟”余党活动,已派人潜入调查;敦煌壁画确有机关线索,陆炳正在破解;而那位被救回的孩子,经过三年调理,终于开口说了第一句话:“我想读书。”
    他放下笔,望向窗外。
    春风吹过庭院,几片新叶飘落案头。
    他知道,火焰仍在燃烧,只是这一次,光亮多了一些,黑暗便退却一分。
    薪尽火传,不在一时,而在万世。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