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1章 改造倭国,汉人东渡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801章改造倭国,汉人东渡(第1/2页)
    对于那些在征服过程中立下“功劳”的倭人士兵,刘盈确实给予了“优厚”待遇——免于被送往大汉本土做苦力,并被宣布因其“立功赎罪”,此生若能继续效忠大汉,则“来世可免于受苦受难”。
    但这“优厚”的背后,是更深远的算计。
    刘盈并未让他们留在倭国享受胜利者的滋味,而是将他们整体迁移安置到了朝鲜半岛,这个与倭国拥有深仇大恨的国家。
    此时的朝鲜,因之前卫满朝鲜的覆灭和汉军的进驻,本就对时常寇边、与卫满势力有所勾结的倭人充满敌意。
    将这批手持武器、自恃有功的倭人降军安置于此,无异于将火种投入干柴。
    一方面,这些倭人降军在朝鲜必然受到当地民众的仇视和排挤,为了生存和维系那点可怜的“特权”,他们只能更加紧紧地依附于大汉驻军和官府,成为大汉在朝鲜地区一支可靠的、用于制衡本地势力的“伪军”。
    另一方面,他们的存在也时刻刺激着朝鲜人,让朝鲜人将历史积怨部分转移到这些“倭奴”身上,从而减轻对大汉直接统治的抵触。
    同时,倭人与朝鲜人互相敌视、互相监视,谁都无法坐大,只能争相向大汉表忠,以求压制对方。
    刘盈轻松地将潜在的矛盾转移,让两个族群在内耗中同时削弱,并更加依赖大汉的仲裁,从而稳固了大汉帝国在东北亚的统治。
    至此,刘盈对倭国的改造计划初步完成,肉体上,精英被瓦解或驯化,平民被迁移为奴;精神上,“罪孽感”和“赎罪论”摧毁了其残存的民族自信;结构上,残余的武装力量被置于他处,成为制衡他人的棋子。
    倭国故地,只剩下老弱妇孺和少量汉军屯田兵,以及源源不断运往大汉的资源。
    一个民族的文化根脉,在政策与宗教的双重绞杀下,悄然断裂。
    这场征服,没有庆典,只有无声的制度运转和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命运沉浮。
    而刘盈知道,这仅仅是他构建的东亚新秩序的第一步。
    ——
    长安城阙,歌舞升平。
    市井坊间,百姓们茶余饭后无不称颂当今天子刘盈的文治武功。
    开疆拓土,尤其是东平倭国,使得大汉声威远播四海,万国来朝的气象似乎预示着又一个鼎盛时代的来临。
    刘盈高踞龙椅,接受着臣民的山呼万岁,脸上是符合期待的威严与淡然,但眼底深处,却始终凝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警惕。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表面的繁荣之下,潜藏着何等汹涌的暗流。
    倭国那个丧家之犬般的村野治保,还有远在西方、据探报已整合了欧罗巴部分势力、同样身负穿越者秘密的阿提拉……
    这两个手下败将,绝不可能就此沉寂。
    他们拥有超越这个时代的知识和视角,如同潜伏在阴影中的毒蛇,随时可能伺机反扑,给予大汉致命一击。
    这份沉重的压力,让刘盈无时无刻不打起十二分精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801章改造倭国,汉人东渡(第2/2页)
    而朝堂之内,也并非铁板一块。
    刘盈最为倚重的情报利器——绣衣使者,在屡立奇功的同时,其日益膨胀的权力和无处不在的监察,也引起了众多朝臣的忌惮与不满。
    弹劾绣衣使者指挥使郑茂“滥用职权、构陷忠良、权势熏天”的奏章,几乎每隔几日就会堆满刘盈的御案。
    言官们引经据典,痛陈特务政治的危害,恳请陛下裁撤绣衣使者,或至少限制其权柄,以正朝纲。
    面对这些奏章,刘盈只是淡淡一扫,便命内侍将其悉数搁置一旁,不予理会。
    他深知绣衣使者的双刃剑属性,但在应对穿越者对手的巨大威胁面前,一个高效、隐秘且绝对忠诚的情报网络是不可或缺的。
    朝臣的反对,更多是出于自身利益和传统士大夫对“秘密警察”的天然反感,与刘盈所面临的全局性危机相比,轻重立判。他需要绣衣使者作为他的“千里眼”和“顺风耳”,至少在彻底清除村野治保和阿提拉的威胁之前,这把刀还必须紧紧握在手中。
    与此同时,刘盈颁布了一道让许多朝臣愈发不解的诏令——大规模招募忠诚可靠的大汉子民,移民至新征服的倭国本岛,进行开发建设。
    诏书之中,刘盈并未提及具体的资源目标,只是强调“教化蛮荒、永镇东疆”。
    此令一出,不仅部分朝臣私下议论,认为陛下此举简直是“暴殄天物”——将忠心耿耿的汉军精锐和良家子迁往那等偏远、贫瘠且多火山地震的“不毛之地”,是极大的浪费。
    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对有功将士的变相流放。
    面对质疑,刘盈只是在一次小范围的御前会议上,对着核心重臣淡然一笑,指尖轻轻点在地图上倭国的位置。
    “卿等只知其表,未知其里。倭地虽多山崎岖,灾害频仍,然天地造化,往往藏瑰宝于险峻之中。据古籍秘载及多方探查,此地山峦之下,埋藏着惊人的银矿与金矿,其储量,或远超朕之预期。”
    他没有透露消息的确切来源,这自然源于他穿越者的先知,但语气中的笃定不容置疑。
    “眼下看似投入巨大,然一旦矿脉开启,所获之利,足以支撑我大汉未来数十载之开销,使我国力再上层楼!届时,倭岛非但不是负担,反将成为我大汉取之不尽的宝库!”
    尽管将信将疑,但刘盈登基以来的雄才大略和算无遗策,早已建立了极高的个人威信。
    更重要的是,他对忠诚者的慷慨赏赐从未让人失望。
    于是,诏令之下,响应者虽非云集,却也不乏敢于冒险、深信皇帝判断之人。
    一批批曾经跟随刘盈征战倭国的老兵、以及一些在内地缺乏田产机遇的平民,怀着对财富的渴望和对天子的信任,踏上了东渡的航船,成为了倭国土地上第一批汉人“淘金者”和开拓者。
    他们将在那片陌生的土地上,建立新的村落、港口,并按照刘盈提供的模糊线索,开始搜寻那传说中的富饶矿脉。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