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刹那间,现场陷入一片死寂,空气仿佛凝固。
群臣面面相觑,似在怀疑自己的耳朵是不是听错了。
今日乃祭祀圣人的庄严盛典,而非朝堂议政之时。
有事要上奏,怎会选在此刻?
如此迫不及待...
夜色如墨,韩岳走出皇宫时,风已转寒。他立于宫门前石阶之上,望着远处京城万家灯火,心中却无半分安宁。赵承乾辞去太子之位的消息尚未传开,可这道诏书一旦昭告天下,朝局必将掀起滔天巨浪。储君之位空悬,百官惶惶,边将不安,宗室窥伺??大明的根基,正悄然动摇。
他缓步登车,马蹄轻叩青石板路,回府途中思绪翻涌。赵承乾此举看似退让,实则沉重至极。那封遗书中“罪孽深重”四字,分明是认下了谋逆之嫌;而“保全赵氏兄弟”一句,却又似在为赵文清与陈敬求情。他是以自身储位为代价,换取兄弟能活命?还是早已预料到事不可为,索性主动请辞,以免连累更多人?
韩岳闭目沉思,忽觉一阵冷风吹入车厢,惊得他猛然睁眼。就在此时,车外传来急促马蹄声,一名亲卫疾驰而来,在车旁低语:“大人,赵明派人送来密报,赵文忠虽已下令退兵,但其部将并未完全撤离,仍在城外二十里处扎营休整,似有观望之意。”
韩岳眉头骤紧。退兵不撤军,名为述职,实则按兵不动,此乃典型的“待变之势”。赵文忠此举,分明是在等一个结果??若太子被赦,他便安然返边;若太子遭诛,恐怕这支军队便会调头回京,不惜一战。
“传令下去,”韩岳沉声道,“加派细作潜入赵文忠军中,严密监视其动向。另遣快马联络九门提督,务必加强城防,若有异动,立即封锁城门。”
亲卫领命而去。韩岳靠回椅背,指尖轻敲扶手,脑海中反复推演局势。此案从东宫幕僚密议,到兵部侍郎险些调动京营,再到赵文忠擅自回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表面看是太子急于登基,背后却隐隐透出一股更为深远的力量??有人在推动这场风暴,而非仅仅应对。
是谁?为何要逼赵承乾走到辞位这一步?
他忽然想起数日前赵承乾私下对他说过的一句话:“韩大人,我所做一切,不过是想保全赵文忠,也保全大明。”当时只当是辩解之词,如今细细咀嚼,竟觉其中另有深意。若赵承乾真有野心,何须等到今日?他在朝中根基深厚,党羽遍布六部,若真欲夺权,早在陛下病重之初便可动手。但他没有,反而步步隐忍,直至被逼至绝境才被迫反击。
除非……他本就不愿夺位,只是被人逼上了这条路。
韩岳心头一震。倘若如此,那真正的幕后之人,并非赵承乾,而是借赵承乾之名搅乱朝纲、削弱皇权之人!此人既能渗透东宫,又能影响兵部,甚至可能已在军中布下暗桩??其势之广,令人胆寒。
他正思索间,马车已停于府邸门前。刚下车,便见赵明迎上前来,神色凝重:“大人,宫中又来消息??陛下连夜召见锦衣卫指挥使陆昭,命其彻查太子府内所有文书往来,尤其着重追查近三个月内与外界通信之人。”
韩岳眼神微动。陆昭素来手段狠辣,行事不留余地,若由他主理此案,必会顺藤摸瓜,牵连甚广。一旦查出赵承乾曾与地方将领或藩王私通书信,哪怕仅是一句问候,也可被曲解为结党谋逆。
“陛下这是要一查到底了。”韩岳低声自语。
赵明迟疑片刻,低声道:“还有一事……昨夜太子府中一名老宦官失踪,据说是携带一份密匣出逃。目前锦衣卫已在全城搜捕。”
“密匣?”韩岳目光一凛,“可知内容?”
“不知。但据东宫旧人透露,那宦官原是先皇后身边亲信,多年来一直掌管太子起居注与私密文书。”
韩岳心中顿生警兆。起居注记录太子日常言行,若其中有涉及政事议论、乃至对皇帝不满之语,皆可成为定罪铁证。更可怕的是,若有人篡改或伪造部分内容……后果不堪设想。
“立刻派人寻找那名宦官,”韩岳沉声道,“务必在他落入锦衣卫或他人之手前找到他。”
赵明点头欲走,却被韩岳叫住:“等等。此事不可张扬,只许最可信之人行动。记住,若发现他已被擒,切勿强救,立刻回报。”
待赵明离去,韩岳独坐书房,命人点起烛火,取出案上一张旧图摊开??那是京畿周边兵力分布图。他手指缓缓划过各处要隘,最终停在北面居庸关一线。
赵文忠驻军之地,恰好卡在京师与边镇之间,既可快速入京,又能随时退守长城防线。此人虽称忠良,然手握重兵多年,深得士卒之心,若有人暗中蛊惑,未必不会生出异心。
他提笔在纸上写下三人姓名:赵承乾、赵文忠、陆昭。而后画线相连,又添上李怀远、张廷玉、陈敬等人,最后用红笔圈住一处空白??那个尚未浮现的真正主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