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老朱的赏赐!巨大的成功!杨士奇和姚广孝的不解!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的宝钞,变旧之后,要么是超低折扣回收,或者干脆不管的。
    也不差他这一回!
    只要将所有人的精力和注意力都集中到新钞上面,旧钞自然也无人关心了。
    这里值得一说的是,旧钞因为信誉太低,实际上的使用,并不广泛。
    大部分普通百姓手中,也没有旧钞。
    即使不管不问,影响也有限,仍在可控的范围内。
    除了新钞的顺利发行之外,另一个给朱允熥带来意外惊喜的,则是大明银行。
    大明银行的发展,远比他想象的要顺利得多。
    不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大明银行已经在金陵城里,开了十几家分行。
    整个银行的存款总额,竟然达到了惊人的三千七百余万两白银。
    这个数字,每天都在不断刷新,不断创造出更高的记录。
    《大明日报》上宣传的故事和传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纯朴的百姓们,真的相信了那些故事。
    有人带头之后,其他人也就跟着了。
    有时候,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没有人去存钱的时候,大家就谁也不信。
    只要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后面的人就会认为,你敢存,我为啥不敢?
    其他人一看,你们都存了,你们都不怕,那我怕啥?
    毕竟有利息可以赚。
    凭啥你们能存钱赚利息,我就不能赚呢?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形成了金陵城百姓集体涌进大明银行开户的热潮。
    想到这里,朱允熥嘴角边仍然翘着微微的笑意。
    旋即,又觉得理所应当。
    清朝末年的时候,那些票号和钱庄,取得老百姓的信任,似乎也并没有费多大的力气。
    要不然,也造不出那么多的清末巨富。
    大明银行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比清末的票号和钱庄更有实力,存钱更有保障。
    依靠《大明日报》发力,宣传力度也比他们强一百倍都不止。
    而那些看朱允熥不顺眼的官员和政治对手,在办大明银行和印新钞这两件事上,竟然出人意料的没有制造任何大一点的障碍。
    但想想又正常。
    那些人早就先入为主的认为,新钞是不可能成功的,就等着看吴王殿下的笑话。
    至于大明银行。
    这种新鲜事物他们从来没接触过,完全不懂,也根本不知道要如何制造破坏。
    因此,朱允熥的整个计划,进行得非常顺利。
    有了这一笔存款,他的腰板都硬气得多了。
    存进来的钱,要支付存款利息。
    当然不能白白在银行放着,必须放贷款出去。
    但朱允熥并不打算将贷款放给民间的百姓和商户,至少暂时没有这个想法。
    原因很简单,他自己也急需要钱用。
    事实上,即使后世的银行,贷款贷得最多的,也是政府部门、国家单位、国资企业!
    朱允熥也准备成立一家大型企业。
    主要是进行技术研发,以及相应产业的投资。
    比如研究蒸汽机,自行车、比如说枪械和火药,再比如说水泥。
    这件事,他早就想做了。
    只有朱允熥脑子里的专业知识有限,只知道一个大概的发展方向。
    具体细节上的研发,只能依靠技术工人们的努力,以及烧钱!
    源源不断的烧钱做试验!
    那可不是一点点钱。
    即使他身为吴王的全部俸禄,投到这上面,也是杯水车薪。
    故而,朱允熥才一直没有急着去做。
    如今,终于可以开始行动。
    搞发明,搞研究,搞工业化生产,开启新的时代。
    至于资金来源,当然是向大明银行贷款了。
    “贷款三千万两?你真要向大明银行贷款三千万两?”
    杨士奇和姚广孝都被朱允熥的话吓了一跳。
    杨士奇原来计划着,大明银行有了这么多钱,可以拿出来给国库用。
    至于说存款利息的问题,他则是认为可以通过印钞来解决。
    虽然大量印钞必然造成货币贬值,造成巨大的问题。
    这个道理,杨士奇也懂。
    但少量印一点点,在他看来,还是没啥问题的。
    毕竟,纸币有自然损耗。
    就算是白银,每年也会从银矿里面开采出新的银子。
    没想到,一转眼,朱允熥竟要将钱都贷走了。
    总共三千七百万两白银的存款,贷走了三千万,剩下七百万两必须作为保证金,以维持大明银行的正常运转,不能再动了。
    “这笔钱,很重要吗?”杨士奇追问道。
    朱允熥点了点头,道:“非常重要!”
    他笑问道:“滚筒式油印机这个发明,你们觉得值多少钱?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