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文艺青年的皇帝人生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经历了民间生活、幼年丧母、父亲嫌弃,甚至一度面临失业的文艺青年刘奭终于登上了皇位,称汉元帝。
    实事证明,这个儒雅公子是一个宽仁、多才多艺的好人,但却不是一个好皇帝。
    好人奭皇帝非常尊崇儒术,兴趣广泛,擅长书法,会弹琴、吹箫、填词、谱曲,妥妥的一个高水平艺术家。尤其喜爱《诗经》,经常听经学大师匡衡的讲学,匡衡也因明经而位极人臣。
    匡衡这个名字或许我们并不熟悉,但因为他好学而产生的一个典故,却是每一个小学生必学的内容,成为励志的典范,那就是“凿壁偷光”。
    纵观他的一生,儿时的励志并不代表为官后能成为一个好官,他这个典范既是正面激励的典范,也是反面教训的典范。
    【努力学习的人】
    匡衡,字稚圭,山东省苍山兰陵镇人,拜了儒学大师后仓为师,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家,家境贫寒,世代以务农为生。
    这种艰辛的生活环境,不仅磨砺了匡衡的意志,也培养了他对知识的渴望,从小他就有感于父辈的辛苦劳作,立志要靠读书改变命运。
    在那个时代,书籍是稀缺的奢侈品,普通人家连吃饭都是问题,更谈不上买书了。
    匡衡家自然也是买不起的,只能去借书。
    村里有个叫地主叫文不识,家中富裕,有很多藏书,匡衡每天都去他家里打短工,不要报酬,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能够获得阅读机会,对于一个贫寒家庭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难得的机遇,匡衡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白天打短工,晚上熬夜学习,家里实在是太穷,买不起蜡烛,就凿穿墙壁透过邻居家的烛光来读书,这就是“凿壁偷光”的故事。
    有书的富户地主叫文不识,没书的穷小子匡衡却成了经学大家。
    匡衡读书很刻苦,也非常有毅力,但考试能力实在不怎么样,而且还偏科严重,满怀信心参加朝廷选拔官吏的考试,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没考中。
    第二年满怀信心再考、再落榜,第三年再考、再落榜,一般人考个几次试,考不上也就放弃了,到当地县衙当个文员或者回家办个私人学校,也能不愁吃喝的一辈子,这也是当时有点文化的读书人最普遍的做法。
    可匡衡这个牛人,实在是不走寻常路,别人都是撞了南墙就回头,他不仅一直在撞南墙,还要将南墙撞倒,终于在撞了八次以后,第九次撞倒了。
    九年奋战的匡衡考试成绩是最差的,分配到地方的政府(太原郡),担任了一个从事文件整理的不入流小官。
    我觉得相比于“凿壁偷光”,他这种连续作战的坚韧更值得学习,毕竟现在钢筋混凝土的房子也凿不穿,即使凿穿了还要赔偿,好学的主观能动性和永不言败的精神更具有现实学习意义。
    现在无论纸质书籍还是电子书籍已经普及,书是进步的阶梯,而阅读是登上这个阶梯的关键。读书除了考试能带来直接的效益外,更多时候带来的好处是在潜移默化中。
    如果不读书,那么我们的价值观就由身边的人决定,在没有其他输入途径的情况下,只能模仿身边的人,或者慢慢被环境所改变,流行什么就跟随什么,永远找不到自己,读书的最大意义是富养自己的灵魂,每一本我们读过的书都存在于我们的谈吐中,在气质里,在胸襟的无涯与精神的宽广中。
    像匡衡这种考试没能力、家里没背景的基层公务员,多如过江之鲫,丢到人堆里找都找不出来,可他读书有一个特点,偏科严重。
    一般来说偏科严重可不是一个优点,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都是优点也就没有优点了,都突出也就不突出了,匡衡最突出的科目是《诗经》。
    当时儒学界传言:“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大概意思就是除了匡衡,没人能解读《诗经》,而他的解读能让人心旷神怡。
    奭皇帝非常喜欢《诗经》,这个偏科的缺点恰恰成了匡衡青云直上的天梯。
    奭皇帝丝毫不辜负文艺皇帝的称号,除了唱歌跳舞,就喜欢舞文弄墨,匡衡作为经学大师经常给奭皇帝辅导,帮助提升文学造诣,结下了深厚的文学友谊,奭皇帝也没让匡衡白出力,提拔匡衡为郎中,迁为博士,给事中。
    公元前47年,京城发生了日食,陇西郡发生大地震,匡衡从自然规律出发,劝谏奭皇帝属于自然现象,引用《诗经》中上行而下效的道理,劝谏减少宫廷花费,禁止奢靡之风,亲近贤臣,远离小人,推广道德教化,弘扬礼让仁和之风。
    奭皇帝多数都进行了采纳,匡衡的奏书得到皇帝的赞赏,匡衡因此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但奭皇帝喜好儒学不是为了经世致用,更不是为了更好的治理国家,纯粹是因为自己的爱好,相比如儒学,他更喜欢女色,喜欢惬意的享受生活。
    估计刘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