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陈汤,山东兖州人,一生之中多次起起落落,用一场战争洗刷了汉朝的耻辱,威名远播西域,彰显了汉朝国威,但本人却落了个晚景凄凉。
有些人出生就在罗马,有些人出生就是牛马。
陈汤出生时,一家人都是牛马,一个非常贫困的农民家庭,穷到了什么程度,至少往上数三代都是贫农,到了他父亲这一辈,更是穷出了新高度,房屋四面漏风、米缸能饿死老鼠,一家人每天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吃饭。
那时候不能卖报纸,也没有塑料瓶、硬纸箱可以捡了卖钱,更没有低保和社会救助,只能自救。
为了活命,他们一家人在干完了地里的活以后加入了一个门槛低、投入少、人员多的帮派,俗称丐帮。
可当时丐帮发展前景远不像现在这样好,有房有车有老婆,固定时间上班,下班打卡,晚上夜宵的。
他们往往是几天要不到一碗馊饭,还是填不饱肚子,实在饿的受不了了,就去借,钱也行、粮食也行,为了活下去想尽了办法,卖尽了脸面,苟延残喘也好,冷嘲热讽也罢,能活着就好。
生活的常态不就是这样的艰难嘛。
可偏偏陈汤有着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爱好—读书。
深刻体验生存的艰难、生存的心酸,见惯了人情冷暖的陈汤深知,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掌握权势的亲友,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唯有靠自己,读书是他能看到的唯一希望。
可他想读,也要有书才行,连饭都吃不饱,哪里有钱买书,那是贵族奢侈的游戏。
在封建社会,教育和书本都掌握在世家、官员、富商、地主等少数人手中,百姓家中能出现最大的概率的一本书就是皇历,前面就说过匡衡,他就是买不起书,借地主家的书来看的。
陈汤还是用了老办法,借,借书、看书、还书,再换人借、再还,用尽一切办法充实自己的头脑,渐渐的陈汤爱读书、会写文章的名声传到了当地的官员耳中。
很快,陈汤迎来了第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当地的官员来探查陈汤的学识和品行,访查完毕的官员只是摇摇头、一声不吭的走了。
这可不是因为他们一家没请吃饭之类的原因,主要的原因是他们一家人讨饭和借钱,前后邻居、亲朋好友说他们没有节操。
这里对于他们一家人而言,就出现了一个悖论,如果陈汤一家守节操,就要饿死;不守节操,就无法改变命运。
如果没有经历他人的苦难,就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评论和指责。
生存还是灭亡?
陈汤选择了生存,离开家乡来到京城谋求到了一个负责管理皇宫食物和水果、酒水的小官,这是一个完全没有前途的职务,最肥的采购差事是用来给世家子弟捞金和镀金的,最差的运输分类是留给没后台没背景的陈汤的。
除此之外,所有人都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随时给他准备着一份额外的礼物—背锅。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至少他可以接触到平日里接触不到的那些达官显贵们,如果有幸得到他们的赏识,那就有可能获得更好的职位。
以不出错不被背锅为宗旨,兢兢业业的陈汤,终于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位贵人,富平侯张勃的赏识。
张勃将陈汤作为年轻的人才推荐给了朝廷。
此时的陈汤颇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意思,多年的努力终于见到了回报,往后的生活必定是一马平川,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可命运终究是喜欢开玩笑的,就在陈汤满怀激动的心颤抖的手兴奋的等待分配的时候,命运带走了一个人,对他来说犹如晴天霹雳。
他老爹死了,按照汉朝的制度,陈汤作为儿子,需要回家守孝三年,期间不能为官。
悲伤归悲伤,如果回家守了三年孝,皇帝哪还会记得他是哪根葱,隐忍多年的陈汤为了自己多年的努力不付诸东流,也为了好不容易得到的机会,他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
隐瞒他老爹的死讯,继续等待分配。
可他忘记了,朝堂上始终存在着一批终日靠打探小道消息、骂这个说那个,以整人为己任,靠耍嘴皮混饭吃的人(御史)。
这群人打探到这个消息兴奋的直哆嗦,三言两语、轻松加愉快的把陈汤送进了监狱,连带着推荐他的富平侯也因举荐不当而削减了食邑二百户。
终究是陈汤命不该绝,所学的知识在关键时候救了他一命,因为有才学被举荐出狱做了郎官。
平时的工作就是在皇宫站站岗,跟着皇帝出去旅旅游,日子也倒过得惬意,至少没有背锅或者进监狱的风险。
虽然是混日子,但在这两年中,陈汤近距离的看清楚了朝堂的状况,皇帝性格软弱,喜好女色、优柔寡断;大司马许嘉、丞相匡衡、御史大夫贡禹唯唯诺诺,其他官员不是结党营私,就是明哲保身;宦官石显专权乱政、结党营私,把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