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大道至简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看一本西看一本,遇到感兴趣的便多瞧上几眼,纯粹以此来打发时光。
    几天内各种书籍着实看了不少,甚至类似于《山海经》、《搜神记》这样的志怪书籍、《备急千金要方》等医书也有所涉猎。
    这一天,他无意之中拿起了一本画册,正要将其放回,转念一想:“莺梦雅擅丹青,不妨趁此机会读一读增加见解,日后和莺梦更有共同话题。”
    一连翻了几页,无论是花鸟鱼虫还是山色水景,画作或笔底春风、或匀红点翠、醉墨淋漓,水准极高。有的画页旁还有批注,看墨色久远,也不知是何人所留。
    翻到末页时,是一副江景图,左上角题有“月涌大江流”五个字。
    但见画作简洁有力、构图大胆,摒弃了中景布局,上方留出大幅空白,只在画面一角进行大胆取舍裁剪,以边角入景,描绘江水之一涯。画家笔下墨色或轻或重,展现出江水奔腾、盘旋、汹涌、激撞的种种姿态。在沧浪的峰顶之上,两只海鸟破空飞向远方的一轮明月,把观赏者的视线引向画外,在有与无之间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落款处写着“无名氏”三个字,旁边一行批注:“寥寥一角、微微一隅,意境不在马一角、夏半边之下”。
    马一角、夏半边是指宋朝大画家马远、夏圭,后人并称“马夏”。两人画作常取画纸的“一角”、“半边”,但却能展现出全景式的宏大。无名氏能得如此推许,殊为难得,但可惜未能留下姓名。
    陈家旺仔细鉴赏,看到妙处,忽然心中若有所思,似乎有什么东西被触动了,但是始终想不起来那是什么。就仿佛眼前似有一颗流星划过,但等到你睁大双眼时,天空却一切如常。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流星虽然已不见,划过天空的刹那,却已在心里埋下了种子。
    这种感觉让陈家旺惴惴不安了很久,甚至睡了一晚,第二天仍然如此。
    这一天上午,陈家旺坐在书房的椅子上,翻着一本《宣和画谱》解闷,听到门外有人喊道:“家旺、家旺。”
    他抬头一看,是门房老崔,忙站起来招呼。因为规定下人不得进入书房,老崔便规规矩矩站在书房外不进来。
    陈家旺起身迎上去,老崔递过一本精致的线装书,道:“这是送到书房来的,你收好。”自从他把薛乙开给陈家旺的药方弄丢了之后,见到陈家旺便有些不自在,书一递到陈家旺手上,匆匆就往回走。
    书房近期并未购置新书,几位师父也没有交代,老崔突兀的送本书过来,倒让陈家旺有些疑惑。
    送来的这本书印制精美,古色古香的封面正中印着《古今诗苑集》五个字。
    看这书名好似有些印象,陈家旺想了想,恍然回忆起来,这正是第一次遇见师父邓敬华时,被他撕坏的诗集。
    那时邓敬华空手将书撕成两截,断面如同刀切一般齐整,以此来威吓考验他,结果自己应对沉着得体,赢得了师父的首肯。这期间一直忙于练功、研制火药,差点把这事给忘了。
    再看手中的书,用的都是宣城白棉纸,装订考究,散发出一股淡淡的书香味。想当初在乡下读私塾时,条件极为有限,书不仅少,大多数都是缺边少角、陈旧不堪的。难得看到一本好书,便如同掉了魂似的,于是想尽办法去借。十次有九次要碰壁,偶尔一次借到手,第一件事却不是看书,而是抄书。宁可饭不吃也得赶紧手抄下来,但很多时候被催的急,难得能够完整的抄录下来。
    想起往事,陈家旺一时兴起,随手翻开了书。翻了几页,看到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
    这首诗是当初私塾先生所教的第一首诗,自然是耳熟能详。诗句旁边有一行八个字的批注:“千古旅情、自然偶语”。下方又附了几行小字道:“友从扶桑来,云倭人亦喜太白此诗,然诗中文字略有出入。倭人云‘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余以为倭人自汉唐以来,仰慕我中华文化久矣,断不敢私改诗仙文字,故倭人所传应为真版。然闵刻本诗文更不着色相,浑然天成。”(注1)
    不看不知道,原来熟悉的《静夜思》还有这么多的故事,流传至今、朗朗上口的诗句竟然不是原版。这一看,不禁看出了趣味。这本《古今诗苑集》对注释、用典都有介绍,分析和阐释亦庄亦谐,十分生动。
    陈家旺本来嫌闷,这本《古今诗苑集》正可聊做排遣之用,一时兴致盎然,当即仔细品读起来。
    翻开下一页,还是太白的一首诗“李陵没胡沙,苏武还汉家,相思天山上,愁思雪如花”。陈家旺一见之下,顿时想起当年私塾老夫子一读起这首诗便摇头晃脑,长嗟短叹的模样。
    诗后的批注道“此诗在甘、掖地方有八句版本,据传是太白原诗。其后又有四句:‘一去隔绝国,思归但长嗟。鸿雁向西北,因书报天涯’。”
    陈家旺反复吟哦,觉得四句版本胜过原八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