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大道至简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句版本,后面那四句似乎是蛇足,删去后,文字更见精炼,既朗朗上口又意境融彻。
    事实也的确如此,经历了若干年岁月长河的洗涤,全诗只留下了最精华的四句部分,如今流传最广的也只是四句版本,后四句几乎已不为人知。
    临近傍晚,一本书看了一小半,已经读到了曹魏时期“建安三曹”的诗集。
    陈家旺站起身给自己泡了壶茶,一杯香茗在手,半卷诗书在握,心情大是畅快。
    他翻开下一页,是曹植的五言绝句《七步诗》。原文之下,又附录了另外一个版本:“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在后面又有一行批注:“曹子建的诗赋以文采华茂绮丽见长,然《七步诗》浅白直叙,读来却笔酣墨浓,令人动容。千载传承至今,其诗演变成四句,而流传益广。窃以为文不必长,文从字顺、妙处通达即可。”
    其时四句版本“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民间流传更广,陈家旺在私塾就是学的这个版本。相较于六句版,四句版文短情深,简洁流畅之外更便于传唱。
    初入私塾,陈家旺便学了这首诗,如今回首重温,倍觉亲切,不知不觉又反复默念了多遍。
    念着念着,他忽然心中一动,如同八荒鸿蒙之外化生出一道佛光,刹那间点亮了他的千慧心灯。一个念头横亘而出:《七步诗》短短的四句话即辞达则止、不贵多言,那么制作火药又何必堆砌那么多辅料?前人皆追求材料越多、越奇、越毒越好,焉知不是舍本求末?
    陈家旺灵台通透,前天潜藏在心中的那颗种子瞬间发芽、抽叶、开花,种下的“因”,今日终于产出了“果”。
    就在这刹那之间,陈家旺想到了“大道至简”,想到了“多笔即败笔”,想到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想到了“十分学七分抛三分存”…,这些道理如今串连在一起,仿佛帮他打开了天眼,令他豁然开朗。
    陈家旺坐在椅子上,双手紧紧抓住扶手,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这一刻,谁能体会他的心情?
    好不容易熬到书房关门,他一刻也不耽误,就去找邓敬华。邓敬华见他脸色古怪,还担心出了其它的事情。陈家旺按捺住激动的心情,一五一十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之前大家绕来绕去,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该添加什么辅料,该怎么调和辅料的配比上面,弄的自缚手脚、烦不胜烦。而这些辅料如同中药方剂中的药材一般,相互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复杂,纵能起到一星半点作用,整体无益。
    陈家旺建议大胆去除所有辅料,就保留硝石、硫磺和木炭三味主药,然后寻出主药之间的最佳配比,以充分发挥火药的爆炸性。(注2)
    邓敬华越听神色越是凝重端庄。
    陈家旺一口气说完,忐忑不安的道:“大考在即,本来弟子已经觉得无望了,也没再去多想,却没料到这个念头不请自来了。”
    邓敬华喃喃的道:“正所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天意、天意啊!”
    他猛然站起身,眼中精光闪动,道:“为师这就去试验”,说走就走,竟然一刻也不等。
    ---------
    注1:尽管现在一些日本人有些看轻当代中国,但历史上日本对中国可是十分的向往和敬仰,有些方面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诚惶诚恐的虔诚。日本保存了很多原汁原味的中华文化,《静夜思》作为盛唐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日本人是不可能造次改动的。而一般认为,明人最喜欢改动前人的文字,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就曾写道“万历间,人多好改窜古书。”这样看来,反而是流传到日本的《静夜思》版本可能是最初的样子。
    2、火药是我国传统的四大发明之一,早在宋朝时就已认识到以硝石、硫磺和木炭为主要成分构成的三元火药体系配方。但直到明朝时期,火药中的硝石、硫磺和木炭的比例还不科学,尤其是长期对火药药性缺乏科学认识,一直都在火药中掺杂少则几种、多则数十种辅助成分。这些辅助成分虽然有一定的助燃性或毒性,但不能充分发挥火药特有的爆炸性能。近代黑火药的最佳配比是硝石约占75%、硫磺占10%、木炭占15%,在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记载了一种鸟铳发射火药,其成分比例为硝1两、硫磺1钱4分、柳炭1钱8分,这个比例已经很接近黑火药的最佳配方了。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