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372章兴亡洪流
2
大宋兵不血刃就拿下了开京城,王楷左手牵着一头毛色如雪的羔羊,羊颈系着朱红绳结,温顺地随其步幅轻晃;右手则扶着一口素木棺材的边缘,棺身未漆纹饰,仅以粗麻绳捆束,在晨光中透着一股萧瑟的臣服之意。
此刻的王楷,早已卸下玉带丶解去貂蝉冠,只着一身浅灰布衣,步履慌张无半分帝王威仪。
随行的李资谦捧着高丽国玺,金富轼捧着他们草草写下的降书,也都是一幅失魂落魄的样子,再无从前的威严。
完颜宗雅丶郑知常等在献城中立有功劳的金国-高丽大臣跟在王楷三人身后,同他们一块前来迎降。
行至宋军阵前,王楷先是亲手将羔羊递予种师中魔下的将领,羊脂般的羊毛触手可温,象徵着「以羔为势,愿献国土」的诚意;继而又俯身抚过棺木,声音带着一丝颤抖:「若大宋天兵需追责高丽过往之失,朕愿以身殉国,只求保全开京百姓性命。」
说罢,王楷从李资谦和金富轼手中取过国玺和降书,双手高举过顶,语带硬咽地说:「高丽国王王楷,愿率五道两界四京(即西海丶杨广丶全罗丶庆尚丶交州五道与东界丶北界及开京丶西京丶东京丶南京),归入大宋版图,永为藩属」的字句墨迹未乾,连盖在落款处的国玺印泥,都还带看几分湿润。
可以说,从这一刻起,高丽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已经算是亡国了。
当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而且,开京虽然是高丽的国都,但说到底也只不过是高丽五道丶两界丶四京之中的一京,并且大宋目前占领的还只是开京的一部分。
关键,这场战争的背后,是两国政治丶文化等多方面的较量,大宋除了要打下高丽的其它地区以外,还需要小心谨慎地处理接下来的事情。
开京皇城的高丽王宫都堂,此刻已化作大宋的临时议事厅。
吴用再一次强调公审丶解放奴婢和以工代赈分土地的重要性,并强调这是大宋皇帝赵侯的最高指示。
待军帐议事结束,吴用和他带来的大宋官吏立刻在高丽全面推行大宋的制度。
他们先是逐一查封高丽贵族的府邸,救出所有奴婢,当众烧毁奴契,宣布奴婢从此成为大宋编户齐民,可分得土地丶参与以工代赈以及获得大宋平民的所有权益。
接着,吴用等人在开京城举办赵侯特许开的恩科,并且表明:这第一科,只允许高丽平民和高丽奴婢参考。
赵侯其实已经特意派了一千名太学生前来治理高丽了,只是这些太学生相对于整个高丽地区来说还是少一些,关键他们并不熟悉高丽,需要熟悉高丽的本地人来辅佐。
与此同时,随军而来的黄经臣的亲信和户部官员,在第一时间清点了开京城内高丽积攒了二百多年的粮草财物。
令人感到震惊的是,仅开京城内官仓所拥有的粮食,就多达五百多万石。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还只是官仓之粮。户部吏员后续查访时发现,开京内的达官贵胃家中,私藏的粮食远比官仓更多。
一一李资谦府中光是专门储粮的「千仓院」,就藏了八十万石粟米;藏有超过十万石粮食的高丽达官贵胄丶士绅望族丶豪门大户丶豪商巨贾,足有几十家。
经过询问,吴用等人很快便得知,之所以这些高丽贵族家里家家储备粮食,主要就是因为,现在是乱世,粮食的价格一涨再涨,他们想发战争财,也想以备不时之需。
毕竟,一旦战火燃起,城门一关,商路断绝,粮食便会翻着倍往上涨,到最后甚至会出现「以金易栗而不可得」的局面。
要知道,对守城的将士而言,粮食是支撑他们拿起兵器的底气。若是粮道被断丶军粮告急,再勇猛的将士也会心生怯意。
一空看肚子怎能挥得动长枪丶拉得开弓箭?历史上多少城池的陷落,并非因敌军勇猛,而是因城内粮尽,将士饿到无力举盾,百姓饿到易子而食,最终只能开门投降。
而对寻常百姓来说,粮食更是生存的唯一希望。
战火之下,田地会被马蹄踏平,农舍会被战火焚毁,若是家中无半粒存粮,便只能拖着妻儿四处逃难,路上要麽死于流矢,要麽饿毙于荒野,能活下来的不过十之二三。
总之,单是开京一城的粮秣,差不多就够支撑大宋平定整个高丽了。
除了粮食,官库中的兵甲辐重丶战略物资也让大宋的一众官吏高兴不已。
一一兵器库内,高丽的弓弩堆积如山,箭打磨得寒光凛冽;织造署的库房里,上等的高丽绢帛堆积至梁,一匹匹色泽鲜亮,比汴梁绫罗绸缎不湟多让;更有内府珍藏的金银珠宝丶古董文物不可计数。
另外,高丽的达官贵胃丶士绅望族丶豪门大户丶豪商巨贾拥有的财物丝毫都不输高丽官方,甚至要多上三五倍。
总之,仅从开京一城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