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角色的选择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窗外的余辉透过单向玻璃,投射在房间里,勾勒出两道不断交错的剪影。
    不和谐的声音突然响起,有节奏的律动就此中断。
    小钢炮吁了口气,双手从沈杏后腰处拿开,躺了下来。
    良久之后,他才坐了起...
    还有太多声音,正在等待被唤醒。
    窗外的雪下得悄无声息,老宅的屋檐垂着冰棱,像时间凝固的钟摆。我坐在父亲常坐的那张藤椅上,茶烟袅袅,映着电脑屏幕微弱的光。文档空白如初雪,可我知道,这一章早已在无数个无眠之夜悄然写就??不是用笔,而是用脚步、用倾听、用那些素未谋面之人递来的信纸与目光。
    第二天清晨,我再次启程。这一次的目的地是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边缘的一个牧区教学点。那里有一位叫苏米娅的女教师,她寄来了一封手写信,字迹清秀却带着颤抖的笔锋:“导演先生,我这里有个孩子,从三岁起就没说过一句话。他听得见,也会点头摇头,但从不开口。去年冬天,他第一次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三个字:‘我想说’。”
    我抵达时正值春寒料峭,草场尚未返青,风卷着沙砾打在脸上生疼。教学点只有一间铁皮房,四面漏风,取暖靠牛粪炉子。十几个孩子围坐在几张拼凑的课桌前,眼神明亮而羞怯。苏米娅三十出头,蒙古族,短发利落,说话时总带着温和的笑意,但她告诉我,这个叫巴特尔的男孩让她整整三年束手无策。
    “我不是没试过心理干预,也不是没请专家来看。”她低声说,“可每次别人问他‘你为什么不说话’,他就缩进角落,像要把自己藏起来。”
    我在教室里待了三天,不拍,不问,只是坐在后排静静观察。巴特尔个子不高,脸庞圆润,眼睛大得惊人,像是能把整个世界装进去。他喜欢画画,尤其爱画马??奔跑的、站立的、低头饮水的,每一匹都姿态各异,仿佛有灵魂在纸上奔腾。
    第四天早晨,我带了一台老式录音机进教室。我没有告诉任何人用途,只是当着所有孩子的面,按下播放键。传出的是韦小山背诵《荷塘月色》的声音,清澈、缓慢、一字一句,如同溪流穿过石缝。
    孩子们安静下来,有的睁大眼睛,有的悄悄模仿发音。巴特尔原本低头涂画的手停住了,抬起头,盯着喇叭看了很久。
    那天下午,他第一次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写下一整段话:
    >“我也想念一首诗。但我怕念不好。我怕大家笑话我。我妈妈说我一出生就不会哭,医生说可能脑子有问题。可我能听见风,能听见羊叫,能听见老师唱歌。我只是……不知道怎么把声音放出来。”
    苏米娅读完,泪如雨下。她抱住男孩,一遍遍说:“你说得很好,你说得比谁都好。”
    当晚,我让摄制组架起摄像机,但不录像,只录音。我对巴特尔说:“你可以不说,也可以只写。但如果哪天你想试试,我们都在听。”
    又过了五天。那天黄昏,夕阳把草原染成金色,教室外传来远处牧民赶羊归圈的吆喝声。巴特尔突然站起来,走到讲台前,从书包里掏出一张叠得整整齐齐的纸。他展开它,深吸一口气,用极轻、极颤的声音,开始朗读:
    >“马群跑过的时候,大地会震动。
    >那不是雷,是我心里的声音。
    >它一直被关着,现在,我想让它出来。”
    声音断续,气息不稳,有时几乎听不清。但他坚持念完了。念完后,他站在原地,低着头,肩膀微微抖动。
    然后,一个女孩站了起来,轻轻说:“巴特尔,你念得很美。”
    接着是第二个孩子:“我也想学这首诗。”
    第三个孩子直接走上前,抱住了他。
    我没有喊停,也没有鼓掌。那一刻,任何反应都是打扰。我只让录音机继续运转,记录下这间铁皮屋里最珍贵的声响??不是语言本身,而是沉默终于松动时,那一声细微却震耳欲聋的裂响。
    回到北京后,我把这段音频命名为《第一声》,放进《回声计划》第三季的开篇。同时,我联系了国内几位语言治疗与儿童心理学专家,提议建立“非言语表达支持中心”,专门帮助那些因创伤、疾病或社会压力而失语的儿童。起初资金难觅,直到一位匿名捐赠者汇来一笔巨款,并附言:“也曾是个说不出话的孩子。”
    项目启动当天,我收到一封来自新疆和田的快递。寄件人是一位维吾尔族老人,名叫艾山江?买买提。信是用维汉双语写的,他说他曾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担任乡村邮差,走遍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村落,替无数文盲百姓代写家书、情书、遗书。“那时我们不说‘寄信’,而说‘送话’。”他在信中写道,“现在我老了,耳朵也不太灵了,但我听说你在做一件‘送话’的事。我想把我保存了五十年的三百七十二封未寄出的信交给你。它们的主人大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