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角色的选择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多已不在人世,但他们的声音,或许还能活过来。”
    我去和田接这批信。那是一个没有柏油路的小村,黄沙漫天,房屋低矮。艾山江老人拄着拐杖站在门口,身后是一排用木箱垒成的档案架,每一只箱子都贴着手写的标签:南疆支队?1963;库尔班家书?母子离散;无名烈士?致妻书……
    他打开最底层的一只铁盒,取出一封信,递给我:“这是我这辈子最难写的信。替一个被错划为右派的知识分子写给他刚出生的女儿。他临终前求我,等女儿长大认字了,再交给她。可后来我打听不到她的下落,只能一直留着。”
    信纸泛黄,墨迹斑驳,开头写着:“亲爱的小月:当你读到这封信时,爸爸已经不在了。我不知道你会长成什么样,也不知道这个世界还会不会对你说真话。但请你记住,爸爸不是坏人,爸爸只是说了几句实话,就被当成敌人。我不后悔说话,只后悔没能亲眼看你长大。”
    我抱着那批信回到北京,整整花了两个月时间整理、扫描、建档。其中有写给战死兄弟的诀别信,有母亲写给被迫送养孩子的泣血告白,还有一封用骆驼骨刻成的信,上面只有一句话:“我还记得你的名字。”
    这些信最终成为《未完成的信》展览的核心内容,在国家图书馆展出三个月,参观人数超过十八万。有人在留言簿上写道:“原来我们民族的记忆,不只是教科书上的胜利与辉煌,还有这么多弯腰低头的人,在风沙里悄悄写着自己的名字。”
    与此同时,《沉默者说》持续加印,出版社提议推出青少年版。我同意了,并亲自删改部分内容,加入更多普通人的真实故事。其中一章专门讲述林婉秋??不是作为受害者,而是作为“选择沉默的勇者”。她在访谈中曾对我说:“我不控诉,是因为我不想让仇恨成为下一代的遗产。但这不等于遗忘。我记着,就是为了不让它再发生。”
    书出版后,一位高中语文老师写信来说,她班上有位学生读完这一章后,在作文里写道:“原来沉默也可以是一种力量。我以前总觉得自己太安静,不合群,但现在我知道,我不是懦弱,我只是还在找我的声音。”
    这句话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夏天来临时,我接到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电话,邀请我参与一项“校园倾听计划”的试点方案设计。该项目旨在推动中小学设立“心灵信箱”与“静听课堂”,鼓励学生以匿名方式表达情绪与困惑,并由专业教师定期回应。首批试点覆盖二十个城市,三百所学校。
    我提出一个附加建议:每月最后一节课,设为“无声课”。整堂课不讲课、不提问、不讨论,只让学生写下想说却不敢说的话,可以投入密封箱,也可自行带走。一个月后,我会选一些经授权的文字,制成音频短片,在校内广播播放。
    第一个月结束,我们收到了两万三千多份纸条。有孩子写:“我爸妈离婚了,但他们都说是为了我好,没人问我难不难过。”
    有孩子写:“我考了年级第一,可我还是觉得我不够好。”
    还有一个孩子画了一幅画:一个人站在高楼边缘,脚下是万丈深渊,头顶却有一只手伸下来,手里拿着一支笔。
    我把这些内容剪辑成一部十分钟的短片,取名《未完成的呼救》。首播那天,全国一百多个试点学校同步播放。结束后,许多老师反馈,当天放学时,第一次有学生主动留下来,说:“老师,我能跟你说件事吗?”
    秋天,我带着团队前往贵州毕节,探访一所留守儿童比例高达百分之九十的山村小学。校长是个年轻姑娘,毕业于北师大,放弃了城市工作回来支教。她说:“这里的孩子不怕苦,怕的是被忘记。”
    我们在学校办了一场“给远方父母的信”活动。孩子们趴在课桌上认真书写,有的边写边掉眼泪。有个十岁的女孩递给我一封信,封面写着“给爸爸”,里面却只有一个字:“爸”。
    我蹲下身问她:“你怎么不多写几句呢?”
    她低着头,小声说:“我忘了他的声音了。我怕写多了,他会嫌我?嗦。”
    我的心猛地揪紧。
    当晚,我让技术组连夜开发了一个小程序??“声音明信片”。家长只需用微信扫码,就能录制一段语音,系统自动生成二维码打印在明信片上。孩子用手机扫一下,就能听见亲人的声音。
    我们第一批制作了一千张,全部免费寄往偏远地区学校。一个月后,回访数据显示,87%的孩子表示“听到声音后想哭了”,63%的家长反馈“这是几年来第一次和孩子真正对话”。
    最让我动容的是一位在外打工的父亲发来的消息:“我儿子扫了码,听完我说‘爸爸想你’,他抱着手机睡着了。我老婆拍了视频给我看,我哭了半宿。原来一句话,真的能暖一个人一辈子。”
    冬至那天,《回声计划》第三季正式上线。第一集便是巴特尔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