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崇祯恩情大派发,江南豪绅来买单(日万完成)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乱。”
    徐光启闻讯大喜,立即召集西洋技师与本土匠人合力攻关。不到一年,首批国产红夷大炮试射成功,射程达三里,威力惊人。崇祯亲临校场观看演练,见炮火轰鸣、烟尘蔽日,不禁感慨:“若此物早生二十年,何至于让建奴屡犯辽东!”
    与此同时,外交方面亦取得突破。荷兰东印度公司遣使来华,请求开放广州通商口岸,并愿意提供先进航海地图与铸炮技术作为交换。骆九主持谈判,最终达成协议:允许荷人在广州设立商馆,每年缴纳关税白银五万两,但严禁贩运鸦片、不得干涉内政,违者驱逐出境。
    此举不仅充实国库,更打开了通往南洋的技术通道。一批年轻官员被选派随船出海学习天文、测绘与造船,史称“观星使团”。
    岁月流转,转眼已是崇祯八年。
    这一年夏,全国清丈基本完成。据户部统计,实有田亩较万历年间增加近四成,年税收稳定在一千一百万两以上。朝廷先后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十七处,疏通运河八百里,减免灾区赋税累计逾三百万两,安置流民六十万户。
    最为显著的变化,是社会风气的扭转。昔日横行乡里的豪强地主纷纷收敛爪牙,不少主动申报隐田以求自保;士林之中,空谈心性的腐儒日渐边缘,务实进取之风蔚然成行。
    某日,崇祯微服出巡至京郊一处新建村落。村口石碑上刻着“均安里”三个大字,旁边挂着一块木牌,写着本月收支明细:收入为卖粮所得二百三十两,支出包括修渠用工一百两、学堂膳食四十两、孤寡救济三十两,结余六十两存入公共钱柜,由五位村民轮流保管。
    皇帝走进一家农户,见墙上贴着一张《家庭纳税记录表》,详细记载了近三年缴税情况及享受的减免政策。主人热情招待,端出新蒸的小米糕:“这是官仓平价供应的米做的,便宜又好吃!”
    饭后,崇祯来到村中唯一一所学堂。孩子们正在背诵《新政三字经》:“天地宽,万物生。官与民,本一体。权不可私,法不可欺……”稚嫩的声音清脆悦耳。
    课间休息时,一个小女孩跑过来,仰头问道:“老爷爷,你是做什么的呀?”
    崇祯笑着摸摸她的头:“我是替大家管事儿的人。”
    女孩认真地说:“那你一定要公平哦!我们老师说了,不公平就会有人饿肚子。”
    崇祯心头一颤,久久说不出话来。
    回宫之后,他召见骆九,低声吩咐:“拟一道密旨:今后所有皇子教育,必须包含三个月农村生活体验,亲身参与耕种、纳税、听讼,不得例外。朕不想再看到一个不知民间疾苦的继承人。”
    骆九领命而去。当晚,崇祯独坐乾清宫,翻开一本旧日记??那是他登基之初所写,字迹潦草,满是焦虑与无助。最后一页写着:“吾恐不能救此天下。”
    如今,他在那句话后面添了一行新字:“然既已起步,纵千难万险,亦当砥砺前行。”
    窗外,晨曦微露,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洒在巍峨的宫阙之上。新的一天开始了。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