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万岁爷给的实在太多了!(第五更)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郑森站在台上,声音如铁,“这些人嘴里说着‘祖宗成法不可变’,背地里却勾结倭寇、贿赂太监、煽动叛乱。他们真的在乎大明吗?还是只想保住自己的权位?”
    全场寂静。
    接着,他展示新政三年来的成果:全国粮食产量增长四成,铁路试验线成功通车,泉州港年吞吐量突破百万吨,海军舰队巡航范围延伸至马六甲海峡。一组组数据、一张张图表,配合幻灯投影清晰呈现。英国使节伍德惊叹:“这已不是东方帝国,而是现代国家。”
    会议结束当晚,黄宗羲连夜写下《论变法之道》,提出“制度优于道德,实效重于空谈”的主张;顾炎武则撰文呼吁:“今日之中国,当以技术立国,以工商强国,以教育兴国。”两篇文章刊载于《京报》,引发全国热议。
    五月十五,首届“国民咨政大会”预备会议召开。来自各省的二百四十名代表齐聚太和殿西厢房,就未来议会选举方式、财政分配机制、司法独立原则展开激烈辩论。争议最大的议题是“科举是否应废除”。保守派坚持“诗书传家乃立国之本”,改革派则主张“科学实用方为救亡之路”。
    争论持续五日未果。第六日清晨,郑森突然宣布休会,带领全体代表前往天津参观新式兵工厂。在那里,他们亲眼目睹一台全自动机床在一小时内切削出三百支枪管;一座高炉昼夜不停炼钢,年产可达万吨;一群女工熟练操作电报机,将生产指令瞬间传至千里之外。
    返程途中,一位老翰林望着窗外飞驰的蒸汽列车,喃喃道:“原来,这才是真正的‘经世致用’。”
    六月初一,预备会议达成共识:自明年起,逐步缩减科举名额,增设“实业科”“工程科”“外交科”等新型考试科目;现有官员每三年必须接受一次现代知识考核,不合格者降职或退休。同时决定,一年后举行全国普选,产生第一届国民议会。
    正当国内改革稳步推进之际,海外风云再起。六月十八,广州急报:荷兰东印度公司舰队突袭澳门外海,炮击中方巡逻艇,造成两名水兵阵亡。葡方紧急求援,称荷军意图强行接管澳门殖民地。
    郑森闻讯勃然变色。他知道,这是西方列强对中国崛起的首次正面挑战。若退让一步,多年经营的海权体系将毁于一旦。
    他立即下令:旅顺船坞尚未完工的“镇远级”铁甲舰提前下水,由邓子龙率领主力舰队南下增援;同时电令驻新加坡分舰队封锁马六甲海峡,切断荷兰补给线。此外,他亲自起草《对荷严正声明》,通过各国使馆向欧洲发布:
    “澳门为中国领土,不容侵犯。此次袭击,乃战争行为。若荷兰拒不道歉、赔偿损失、惩办肇事将领,大明将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维护主权完整。”
    此声明一出,全球哗然。英法等国纷纷表示关切,俄国沙皇甚至秘密致函崇祯,愿提供情报支持以牵制荷兰。而荷兰国内亦陷入分裂,议会主战派与商贸集团激烈争吵??后者担心与中国全面开战会导致东亚贸易崩溃。
    七月十二,荷兰驻华公使被迫登门道歉,并同意支付二十万银元赔款,撤回所有军事人员。郑森并未接受其条件,而是提出三项要求:第一,荷兰必须承认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第二,开放巴达维亚(今雅加达)为自由港,允许华人经商定居;第三,派遣五十名海军学员赴旅顺船坞接受培训。
    经过两周谈判,荷兰最终全部接受。这场危机不仅没有削弱中国的地位,反而使其国际威望空前提升。日本幕府主动遣使来华,请求签订通商条约;暹罗国王更是派出王子作为质子常驻北京,表达臣服之意。
    秋分时节,第一条铁路干线??北京至天津段正式通车。全长一百二十里,铺设标准轨距,采用国产蒸汽机车牵引。通车典礼当日,崇祯亲临剪彩。当他乘坐首班列车抵达天津站时,沿途百姓夹道欢呼,声震云霄。
    “朕活了三十有九,从未想过世间竟有如此神物!”下车时,皇帝激动得几乎落泪。
    郑森微笑道:“这只是开始。五年之内,我们将建成贯通南北的东西两大动脉;十年之后,高铁将直达拉萨与伊犁。”
    与此同时,极地探险队传来捷报:由林则徐之侄林启明率领的“北极号”蒸汽帆船成功穿越白令海峡,在阿拉斯加沿岸建立临时观测站,并绘制出完整北极航道图。更惊人的是,他们在冰层下发现了大量黑色液体??经初步分析,极可能是石油。
    消息传回国内,宋应星立即组织地质勘探队准备远征。徐光启则提议:“此物若能提炼为燃料,或将彻底改变战争形态与交通方式。”郑森当即批复:“不惜代价开发,列为国家最高机密项目。”
    冬至前后,第一批留学生圆满完成学业,从荷兰莱顿大学归来。带队的是年仅二十六岁的严复,他不仅精通物理化学,还系统学习了西方政治制度与经济学理论。回国后,他在国家发展署开设“西学讲习所”,每周授课三次,吸引了大批青年官员前来听讲。
    某夜课毕,一名年轻进士忍不住提问:“大人,我们学这么多西洋东西,会不会丢了中华根本?”
    严复沉思片刻,答道:“何谓根本?仁义礼智信是根本,但舟车弓矢亦是根本。古人造指南车,今人造火车,形式不同,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让人走得更远。我们学西方,不是为了变成他们,而是为了让中华重新走在世界前列。”
    这话很快传到郑森耳中,他欣慰地笑了:“后继有人矣。”
    除夕夜,北京再次张灯结彩。今年的焰火格外绚烂,据说加入了德国技师提供的新型火药配方。乾清宫设宴,百官齐聚。崇祯举起酒杯,朗声道:“三年前,朕病卧床榻,以为江山将倾。今日回首,方知否极泰来。此功此德,首推郑卿!”
    满堂喝彩中,郑森起身还礼:“陛下明察乾坤,勇于革新,才是天下苍生之福。臣不过奉命行事,岂敢居功?”
    宴至中途,忽有侍卫飞奔入殿,呈上一封加急军情:西藏达赖喇嘛遣使入贡,请求册封,并愿派五百喇嘛赴京学习新政;另据探报,沙俄西伯利亚总督已派特使东来,欲商谈边界与通商事宜。
    崇祯闻言大喜:“天佑我大明!内外咸服,四海升平!”
    唯有郑森神色凝重。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降临。一个崛起的大国,注定无法长久置身于世界纷争之外。俄国野心勃勃,日本虎视眈眈,英法正在非洲争夺殖民地,未来必将在亚洲再度碰撞。而中国,已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棋局中的主角。
    散席后,他独自登上景山。寒风凛冽,星空如洗。远处,旅顺船坞灯火通明,新的“镇远二号”正在装配最后一块装甲板;南方,昆明湖畔的国立科学院大楼拔地而起,灯光彻夜不熄;西部,一条通往拉萨的电报线路即将贯通,届时圣旨一日可达雪域高原。
    他掏出怀表看了看时间,轻声说道:“老师,您说过,治大国如烹小鲜。可如今这锅汤,已经沸腾了。”
    远方传来汽笛长鸣,像是回应他的低语。
    他知道,明天太阳升起时,又将是一个全新的日子。而他,将继续掌舵前行,直至海晏河清,盛世重光。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