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毁约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命学习新东西吧?
    半个月后,堆肥终于完成。
    凌一农检查时难得露出笑容:“不错,比村里其他人堆的好。”
    马得宝和尕娃相视一笑,脸上的晒伤都跟着舒展开来。
    装袋接种那天,全村人都来看热闹。
    一直观望的邻居背着手在大棚里转悠,突然指着菌袋问:“这白毛毛就是蘑菇?咋跟发霉似的?”
    “叔,这是菌丝。”马得宝耐心解释,“再过半个月就能出菇了。”
    “哼,我看悬。”邻居心情复杂的摇着头走了,但马得宝注意到他在门口偷偷回头看了好几眼。
    等待出菇的日子里,马得宝几乎住在了大棚。
    他学着凌一农的样子,每天记录温湿度,调整通风。
    尕娃则负责研究病虫害防治,两个年轻人像照顾婴儿一样呵护着那些菌袋。
    一个微凉的清晨,尕娃的尖叫声惊醒了大半个村子:“出菇了!出菇了!”
    马得宝光着脚冲进大棚,只见菌袋上冒出了密密麻麻的小白点,像撒了一把珍珠。
    凌一农闻讯赶来,激动得眼镜都歪了:“好!太好了!比预期早了三天!”
    消息传开,村民们纷纷前来参观。
    那些一直观望的邻居挤在最前面,瞪圆了眼睛:“没看出来还真让得宝做成了。”
    收获那天,马得宝和尕娃小心翼翼地采摘着鲜菇,像捧着易碎的珍宝。
    水花集团的卡车直接开到了地头,质检员给出了一级品的评定,价格比保底还高三毛。
    “两块三一斤!”会计高声报数,“马得宝户,第一批收购金额??????千八百六十四元!”
    围观的人群发出惊叹。
    李大有凑到儿子耳边低语:“去!打听打听他们贷了多少款………………”
    “好。”
    马得宝数着厚厚的钞票,突然冲向村委会。
    他气喘吁吁地撞开马得福的办公室:“哥!成了!真成了!”
    说着把钞票拍在桌上,“我要扩大规模,再建三个大棚!”
    马得福看着弟弟晒得黝黑的脸和粗糙的手,眼眶有些发热。
    他想起小时候那个总是闯祸的弟弟,如今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
    而在千里之外的福建,麦苗站在邮局里,手里捏着一封刚写好的信。
    信封上写着“宁夏西海固闽宁村马得宝收”。
    窗外,木棉花正开得如火如荼,像极了西海固的山丹丹。
    水花集团冷链车队的到来成了闽宁村每日的盛事。
    清晨六点,当第一缕阳光掠过黄土高坡时,十几辆印着“塞上金菇”logo的冷藏车已经整齐停靠在收购站前。
    工人们将一箱箱贴着分类标签的鲜菇装入车厢,不到两小时,这些蘑菇就会出现在银川机场。
    第二天清晨,香港高端超市的货架上就会摆出“宁夏有机双孢菇,每斤28元”的精致标签。
    “又订出去两吨!”水花集团的销售经理举着电话从办公室冲出来,“新加坡那边要追加订单!”
    马得宝蹲在自家大棚前,听着这消息咧嘴笑了。
    他的四个大棚现在每天能出菇三百斤,按照与水花集团签订的两块三的保底价,日收入近七百元…………………
    这在过去的西海固,是个不敢想象的数字。
    “得宝,听说咱们西海固的蘑菇卖到国外去了?”李大有背着手晃悠过来,眼睛却不住往冷链车上瞟。
    “是啊!大叔,水花集团有出口资质,咱们的蘑菇现在可是国际品牌!”马得宝故意把“国际品牌”四个字咬得很重。
    李大有哼了一声:“两块三块钱一斤收咱们的,转手卖二十八,心真黑!”
    “
    马得宝正要解释冷链运输和品牌营销的成本,手机突然响了。
    是水花集团财务部通知,上月销售奖金到账了.......
    因为他的蘑菇合格率达到98%,额外拿到了每斤两毛的奖励。
    这一幕被不远处的马栓看在眼里。
    当晚的村口小酒馆,三杯劣质白酒下肚,马栓的嗓门大了起来:“你们知道水花集团把咱们的蘑菇卖多少钱吗?二十八!二十八啊!”
    酒客们一片哗然。
    老光棍王满仓掰着手指头算:“咱们才拿两块三,他们转手就赚二十五块七?”
    “可不是嘛!”马栓拍着桌子,“我表哥在银川开饭馆,说愿意四块钱一斤直接收!”
    角落里,李大有眯着眼睛没说话,只是把杯中的酒一饮而尽。
    第二天清晨,水花集团的质检员发现李大有的蘑菇没送来。
    电话打到家里,李大有支支吾吾说产量下降。
    与此同时,马得宝在去县城的路上,看见李大有父子开着拖拉机,车斗里堆满了泡沫箱。
    “大有叔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