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第9部_第二章 坚持到底的人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机再次发动进攻。
    皇太极“退兵”
    战局已经坏到不能再坏的地步,虽然外地勤王的军队已达二十多万,鉴于满桂这样的猛人也战死了,谁都不敢轻举妄动,朝廷跟关外已基本失去联系,辽东如何,山海关如何,鬼才知道,京城人心惶惶,形势极度危急。
    然后,真正的拯救者出现了。
    半个月前,草民孙承宗受召进入京城,皇帝对他说,从今天起,你就是大学士,这是上级对你的信任。
    然后皇帝又说,既然你是孙大学士了,现在出发去通州,敌人马上到。
    对于这种平时不待见,临时拉来背锅的欠揍行为,孙承宗没多说什么,在他看来,这是义务。
    但要说上级一点儿不支持,也不对,孙草民进京的时候,身边只有一个人,他去通州迎敌的时候,朝廷还是给了孙大学士一些人。
    一些人的数量是,二十七个。
    孙大学士就带着二十七个人,从京城冲了出来,前往通州。
    当时的通州已经是前线了,后金军到处劫掠,杀人放火兼干车匪路霸,孙大学士路上就干了好几仗,还死了五个人,到达通州的时候,只剩二十二个。
    通州是有兵的,但不到一万人,且人心惶惶。总兵杨国栋本来打算跑路了,孙承宗把他拉住,硬拽上城楼,巡视一周,说明白不走,才把大家稳住。
    通州稳定后,作为内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孙承宗开始协调各路军队,组织作战。
    以级别而言,孙大学士是总指挥,但具体实施起来,却啥也不是。
    且不说其他地区的勤王军,就连嫡系袁崇焕都不听招呼,孙承宗说,你别绕来绕去,在通州布防,把人挡回去就是了,偏不听,协调来协调去,终于把皇太极协调到北京城下。
    然后又是噼里啪啦一阵乱打,袁督师进
    牢房,皇太极也没真走,占着四座城池,随时准备再来。京城附近的二十多万明军,也是看着人多,压根儿没人出头,关宁铁骑也不可靠,祖大寿都逃过一次了,难保他不逃第二次。
    据说孙承宗是个水命,所以当救火队员实在再适合不过了。
    他先找祖大寿。
    祖大寿是个比较难缠的人,且向来嚣张跋扈,除了袁崇焕,谁的面子都不给。
    但孙承宗是例外,用今天的话说,当年袁督师都是给他提包的,老领导的老领导,就是领导的平方。
    孙大学士说,袁督师已经进去了,你要继续为国效力。
    祖大寿说,袁督师都进去了,我不知哪天也得进去,还效力个屁。
    孙承宗说,就是因为袁督师进去了,你才别闹腾,赶紧给皇帝写检讨,就说你要立功,为袁督师赎罪。
    祖大寿同意了,立即给皇帝写信。
    这边糊弄完了,孙承宗马上再去找皇帝,说祖大寿已经认错了,希望能再有个机会,继续为国效命。
    话刚说完,祖大寿的信就到了,皇帝大人非常高兴,当即回复,祖大寿同志放心去干,对你的举动,本人完全支持。
    虽然之前他也曾对袁崇焕说过这句话,但这次他做到了,两年后祖大寿在大凌河与皇太极作战,被人抓了,后来投降又放回来,崇祯问都没问,还接着用,如此铁杆,就是孙承宗糊弄出来的。
    孙承宗搞定了祖大寿,又去找马世龙。
    马世龙也是辽东系将领,跟祖大寿关系很好,当时拿着袁崇焕的信去追祖大寿的,即是此人。这人的性格跟祖大寿很类似,极其强横,唯一的不同是,他连袁崇焕的面子都不给,此前有个兵部侍郎刘之纶,带兵出去跟皇太极死磕,命令他带兵救援,结果直到刘侍郎战死,马世龙都没有来。
    但是孙大学士仍然例外,什么关宁铁骑、关宁防线,还有这帮认人不认组织的武将,都是当年他弄出来的,能压得住阵的,也只有他。
    参考消息
    刘之纶的发迹史
    刘之纶,字元诚,明宜宾(今四川宜宾)人。上学的时候,他在桌子上刻下了“必为圣人”的座右铭,于是乡里左近都称他为“刘圣人”。后来,在他的朋友金声的推荐下,刘之纶得以被崇祯召见。刘之纶善于制造单轮火车、偏厢车、兽车,以及一些大炮小炮,而且他在军事理论方面也很有造诣,所以很受崇祯赏识。崇祯二年冬,他被授予兵部右侍郎,作为尚书闵梦得的副手协助处理京营戎政。
    但手下出去找了几天,都没找到这人,因为马世龙的部队在西边被后金军隔开,没消息。
    但孙承宗是有办法的,他出了点儿钱,找了几个人当敢死队,拿着他的手书,直接冲过后金防线,找到了马世龙。
    老领导就是老领导,看到孙承宗的信,马世龙当即表示,服从指挥,立即前来会师。
    至此,孙承宗终于集结了辽东系最强的两支军队,他的下一个目标是:击溃入侵者。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