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第9部_第二章 坚持到底的人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皇太极退出关外,并派重兵驻守遵化、永平四城,作为后金驻关内办事处,下次来抢东西也好有个照应。
    这种未经许可的经营行为,自然是要禁止的,崇祯三年(1630)二月,孙承宗集结辽东军,发起进攻。
    得知孙承宗进攻的消息时,皇太极并不在意,按年份算,这一年,孙承宗都六十八了,又精瘦,风吹都要摆几摆,看着且没几天蹦头了,实在不值得在意。
    结果如下:
    第一天,孙承宗进攻滦城,一天,打下来了。
    第二天,进攻迁安,一天,打下来了。
    第三天,皇太极坐不住了,他派出了援兵。
    带领援兵的,是皇太极的大哥,四大贝勒之一的阿敏。
    阿敏是皇太极的大哥,在四大贝勒里,是很能打的,派他去,显示了皇太极对孙承宗的重视,但我始终怀疑,皇太极跟阿敏是有点儿矛盾的。
    因为战斗结果实在是惨不忍睹。
    阿敏带了五千多人到了遵化,正赶上孙承宗进攻,但他刚到,看了看阵势,就跑路了。
    孙承宗并没有派兵攻城,他只是在城下,摆上了所有的大炮。
    战斗过程十分无聊,孙承宗对炮兵的使用已经炉火纯青,几十炮打完,城墙就轰塌了,阿敏还算机灵,早就跑到了最后一个据点——永平。
    如果就这么跑回去,实在太不像话,所以阿敏在永平城下摆出了阵势,要跟孙承宗决战。
    决战的过程就不说了,直接说结果吧,因为从开战起,胜负已无悬念,孙承宗对战场的操控,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大炮轰完后,骑兵再去砍,真正实现了无缝对接。
    阿敏久经沙场,但在孙老头面前,军事技术还是小学生水平,连一天都没撑住,白天开打下午就跑了,死伤四千余人,连他自己都负了重伤,差点儿就回不去了。
    就这样,皇太极固守的关内四城全部失守,整个过程只用了五天。
    消息传到京城,崇祯激动了,他二话不说,立马跑到祖庙向先辈汇报,并认定,从今以后,就靠孙承宗了。
    事情就这样结束了,自崇祯二年十一月起,皇太极率军进入关内,威胁北京,沿途烧杀抢掠,所过之地实行屠城,尸横遍野,史称“己巳之变”。
    在这场战争中,无辜百姓被杀戮,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包括满桂在内的几位总兵阵亡,袁崇焕下狱,明朝元气大伤。
    但一切已经过去,对于崇祯而言,明天比昨天更重要。
    当然,在处理明天的问题前,必须先处理昨天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名字叫做袁崇焕。
    对话
    怎么处理袁崇焕,这是个问题。
    其实崇祯并不想杀袁崇焕。
    十二月一日,逮捕袁崇焕的那天,崇祯给了个说法——解任听勘。
    这四个字的意思是,先把职务免了,再看着办。
    看着办,也就是说可以不办。
    事实上,当时帮袁崇焕说话的人很多,看情形关几天没准儿就放了,将来说不定还能复职。
    但九个月后,崇祯改变了主意,他已下定决心,处死袁崇焕。
    为什么?
    对于这一变化,许多人的解释,都来源于一个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
    崇祯二年(1629)十一月二十八日,在北京城外无计可施的皇太极,决定玩个阴招。
    他派人找来了前几天抓住的两个太监,并把他们安排到了一个特定的营帐里,派专人看守。
    晚上,夜深人静之时,在太监的隔壁营帐,住进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用人类能够听见的声音(至少太监能听见),说了一个秘密。
    秘密的内容是袁崇焕已经和皇太极达成了密约,过几天,皇太极攻击北京,就能直接进城。
    这两个太监不负众望,听见了这个秘密,第二天,皇太极又派人把他们给送了回去。
    他们回去之后,就找到了相关部门,把这件事给说了,崇祯大怒,认定袁崇焕是个叛徒,最终把他给办了。
    故事讲完了。
    这是个相当智慧且相当胡扯的故事。
    二十年前,我刚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曾相信过这个故事,后来我长大了,就不信了。
    但把话说绝了,似乎不太好,所以我更正一下:如果当事人全都是小学二年级水平,故事里的诡计是可以成功的。
    因为这个故事实在太过幼稚。
    首先,你要明白,崇祯不是小学二年级学生,他是一个老练成熟的政治家,也是大明的最高领导。
    三年前,满朝都是阉党,他啥都没说,只凭自己,就摆平了无法无天的魏忠贤,两年前,袁崇焕不经许可,干掉了毛文龙,他还是啥都没说。
    明朝的言官很有职业道德,喜欢告状,自打袁崇焕上任,针对他的检举信就没停过,说得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