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第8部_第二章 天才的敌手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觉华岛(现名菊花岛),才发现,原来所谓不远,也挺远,在海上走了半个多钟头才到。
    上岸之后,就只能眺望宁远了。于是,我问了当地人一个问题:你们离陆地这么远,生活用品用船运很麻烦吧?
    他回答:我们也用汽车拉,不麻烦。
    然后补充一句:冬天,海面会结冰。
    我又问:这么宽的海面(我估算了一下,大概有十公里),都能冻住吗?
    他回答:一般情况下,冻不住。
    接着又补充:去年,冻住了。
    去年,是2007年,冬天很冷。
    于是,我想起了三百八十一年前,发生在这里的那场惊天动地的战争。我知道,那一年的冬天,也很冷。
    学生
    孙承宗接受了袁崇焕的意见,他决定,在宁远筑城。
    筑城的重任,他交给了袁崇焕。
    但要应对即将到来的战争,这些还远远不够,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孙承宗最先做的一件事,就是练兵。
    当时他手下的士兵,总共有七万多人。数字挺大,但也就是个数字,一查才发现,有上万人压根儿不存在,都是空额,工资全让老领导们拿走了。
    这是假人,留下来的真人也不顶用。很多兵都是老兵油子,领饷时带头冲,打仗时带头跑,特别是关内某些地方的兵,据说逃跑时的速度,敌人骑马都赶不上。
    对于这批人,孙承宗用一个字就都打发了:滚。
    他遣散了上万名撤退先锋,因为他已经找到了一个极具战斗力的群体——难民。
    难民,就是原本住得好好的人,突然被人赶走,地被占了,房子被烧,老婆孩子被杀,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让这样的人去参军打仗,是不需要动员的。
    这就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军事政策——以辽人守辽土。
    孙
    承宗从难民中挑选了七千人,编入了自己的军队。四年后,他们的仇恨将成为战胜敌人的力量。
    除此之外,他还做了很多事,大致如下:
    修复大城九座,城堡四十五座;练兵十一万,训练弓弩手、火炮手五万;立军营十二、水营五、火营二、前锋后劲营八;造甲胄、军事器械、弓矢、炮石、渠答(守城的礌石)、卤盾等数万具。另外,拓地四百里;召集辽人四十余万,训练辽兵三万;屯田五千顷,岁入十五万两白银。
    参考消息
    辽人能不能用?
    所谓辽人,简单来讲,就是东北边疆的边民。明末在辽人能否为兵这个问题上,朝廷高层曾有过截然不同的判断:熊廷弼认为“辽人不可用”,孙承宗则力主“以辽人守辽土”。这两个主张看似矛盾,实际上却都符合实际情况。熊廷弼在任时,朝廷的控制力还在,辽人但凡有点门路的,都只顾着逃亡,根本无心抵抗,明军中所招募的辽人,没多久就逃了个干干净净;等孙承宗上位时,后金已经控制了局势,努尔哈赤将当地汉民当成奴隶驱使,横加屠戮,于是辽人的反抗意识开始觉醒,各地多次爆发抗金斗争,朝廷对辽人的态度也因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具体细节不知道,看起来确实很多。
    应该说,孙承宗所做的这些工作非常重要,但绝不是最重要的。
    17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人才。
    天启二年,孙承宗已经六十岁了。他很清楚,虽然他熟悉战争、精通战争,有着挽救危局的能力,但他毕竟老了。
    为了大明江山,为了百姓的安宁,为了报国的理想,做了一辈子老师的孙承宗决定,收下最后一个学生,并把自己的谋略、战法、无畏的信念,以及永不放弃希望的勇气,全部传授给他。
    他很欣慰,因为他已经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袁崇焕。
    在他看来,袁崇焕虽然不是武将出身(进士),也没怎么打过仗,但这是一个具备卓越军事天赋的人,能够在复杂的形势下,作出正确的判断。
    更重要的是,袁崇焕有着战死沙场的决心。
    因为在战场上,求生者死,求死者生。
    在之后的时间里,他着力培养袁崇焕。巡察带着他,练兵带着他,甚至机密决策也都让他参与。
    当然,孙老师除了给袁同学开小灶外,还让他当了班干部,从宁前兵备副使、宁前道,再到人事部(吏部)的高级预备干部(巡抚),只用了三年。
    袁崇焕用实际行动证明,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优等生。三年里,他圆满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并熟练掌握了孙承宗传授的所有技巧、战术与战略。
    在这几年中,袁崇焕除学习外,主要的工作是修建宁远城,加强防御。然而有一天,他突然意识到了一个问题:
    后金军以骑兵为主,擅长奔袭,行动迅猛,抢了就能跑。而明军以步兵为主,骑兵质量又不行,打到后来,只能坚守城池,基本上是敌进我退,敌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