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第9部_第八章 突围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领们基本被打出了恐曹症,到了山西地界,就开始发憷,不到万不得已,也不要去。
    那就去湖广吧。
    河南流寇的动向
    最早进去的是高迎祥和李自成,且去的时候,随身带着几万人,郧阳巡抚当时就晕菜了,因为郧阳属于山区,平时都没什么人跑来,也没什么兵,这回大发了,一来,就来几万人,且都是闹事的,各州各县接连失陷,完全没办法,只好连夜给皇帝写信,说敌人太多,我反正是没办法了,伸长脖子,等着您给一刀。
    这段日子,对高迎祥和李自成而言,是比较滋润的,没有洪承畴,没有曹文诏,没有左良玉,在他们看来,郧阳是山区,估摸着也没什么猛人,自然放心大胆。
    这个看法是错误的。
    事实上,这里是有猛人的,第四个猛人。
    说起来这位猛人之所以出山,还要拜高迎祥同志所赐,他要不闹,估计这人还出不来。
    但值得庆幸的是,在此人正式露面之前,高迎祥和李自成就跑了。
    具体跑到哪里,就不知道了,反正是几个省乱转悠,看准了就打一把,其余头领也差不离,搞得中原各省翻天覆地,连四川也未能幸免。
    事情闹到这个地步,只能用狠招了。
    崇祯七年,崇祯正式下令,设置一个新职务。
    明代有史以来最大的地方官,就此登场。
    在此之前,明代最大的地方官,就是袁崇焕,他当蓟辽督师时,能管五个地区。
    光荣的纪录被打破了,因为这个新职位,能管五个省。
    这个职务,在历史中的称谓,叫做五省总督,包括山西、陕西、河南、湖广、四川,权力极大,也没什么管辖范围,反正只要是流贼出没的地方,都归他管。
    职位有了,还要有人来当,按照当时的将领资历,能当这个职务的,只有两个选择:A.洪承畴,B.曹文诏。
    答案是C,两者皆不是。
    任职者,叫做陈奇瑜。
    陈奇瑜,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历任都察院御史、给事中,后外放陕西任职。
    在陕西,他的职务是右参政,而左参政,是我们的老朋友洪承畴。
    但为什么要选他干这份工作,实在是个让人费解的事。
    就资历而言,他跟洪承畴差不多,而且进步也慢点儿,崇祯四年的时候,洪承畴已经是三边总督了,他直到一年后,才干到延绥巡抚,给洪承畴打工。
    就战绩而言,他跟曹文诏也没法比。
    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是他,但无论如何,偏就是他了。
    所以对于这个任命,许多人都有异议,认定陈奇瑜有背景,走了后门。
    但事实上,陈奇瑜并非等闲之辈。
    崇祯五年的时候,由于民军进入山西,主力部队都去了山西,陕西基本是没人管,兵力极少。
    兵力虽少,民变却不少,据统计,陕西的民军,至少有三万多人。
    这三万多人,大都在陈奇瑜的防区,而他的手下,只有两千多人。
    陈奇瑜的管辖范围
    一年后,这三万多人都没了——全打光了。
    因为陈奇瑜,是一个近似猛人的猛人。
    作为大刀都扛不起来的文官,陈奇瑜同志有一种独特的本领——统筹。
    参考消息
    陈奇瑜和钓鱼台
    陈奇瑜被弹劾罢官,回到了老家山西保德,买下了临近黄河的一块绝壁,修筑了一座悬崖上的钓鱼台。陈奇瑜还是很有钱的,为了修建悬崖建筑,他在战乱之中米价奇贵的时候募工,要人从山上往下背运石渣,一升米换一升石渣,历时五年终于将钓鱼台完工。然而,明灭清起时,清廷下旨要陈奇瑜任官被拒,同时陈奇瑜又交往了一些明朝遗老,他最终被清廷以蓄发不剃、密谋反清等罪名惨杀。
    他是一个典型的参谋型军官,善于谋划、组织,而当时的民军,只能到处流窜,基本无组织,有组织打无组织,一打一个准。
    凭借着突出的工作成绩,陈奇瑜获得了崇祯的赏识,从给洪总督打工,变成洪总督给他打工。
    对于领导的提拔,陈奇瑜是很感动的,也很卖力,准备收拾烂摊子。
    这是一个涉及五个省几十万人的烂摊子,基本上,已经算是烂到底了,没法收拾。
    陈奇瑜到任后,第一个命令,是开会。
    各省的总督、总兵,反正是头衔上带个总字的,都叫来了。
    然后就是分配任务,你去哪里,打谁;他去哪里,打谁。打好了,如何如何;打不好,如何如何。一五一十都讲明白,完事了,散会。
    散会后,就开打。
    崇祯七年(1634)二月,陈奇瑜上任,干了四个月,打了二十三仗。
    全部获胜。
    陈奇瑜以无与伦比的组织和策划能力告诉我们,所谓胜利,是可以算出来的。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