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第9部_第八章 突围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些看守一百个人的人。
    事情到这里,就算是彻底扯淡了,崇祯极为愤怒,朝廷极为震惊,陈奇瑜极为内疚,最终罢官了事。
    了事?那是没可能的。
    各路头领纷纷焕发生机,四处出战,河南、陕西、宁夏、甘肃、山西,烽烟四起。
    估计是历经考验,外加焕发第二次生命的激动,民军的战斗力越来越强,原本是被追着跑,现在个把能打的,都敢追着官兵跑。比如陕西著名悍将贺人龙,原本是去打李自成,结果被李自成打得落花流水,还围了起来,足足四十多天,断其粮食劝他投降,搞得贺总兵差点儿去啃树皮,差点儿没撑过来。
    到崇祯八年(1635),中原和西北,基本是全乱了,这么下去,不用等清兵入关,大明可以直接关门。
    好在崇祯同志脑子转得快,随即派出了王牌——洪承畴。
    在当时,能干这活的,也就洪承畴了,这个人是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者,手狠且心黑,对于当前时局,他的指导思想只有一字——杀。
    杀光了,就没事了。
    就任五省总督之后,他开始组织围剿,卓有成效,短短几个月,民军主力又被他赶到了河南,各地民变纷纷平息。
    接下来的程序,应该是类似的,民军被逼到某个地方,被包围,然后被逼无奈,被迫诈降。
    所谓事不过三,玩了朝廷两把,就够意思了,再玩第三把,是不可能的。
    洪承畴已经磨好刀,等待投降的诸位头领,这一次,他不会让历史重演。
    是的,历史是不会重演的。
    这次被逼进河南的民军,算是空前规模,光是大大小小的首领,就有上百人,张献忠、李自成、高迎祥、罗汝才、刘国能等大腕级人物,都在其中。民军的总人数,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三十万。
    为了把这群人一网打尽,崇祯也下了血本,他调集了近十万大军,包括左良玉的昌平兵、曹文诏的关宁铁骑、洪承畴的洪兵,总而言之,全国的特种部队,基本全部到齐。
    但凡某个朝代,到了最后时刻,战斗力都相当之差,但明朝似乎是个例外,几十年前,几万人就能把十几万日军打得落花流水,几十年后,虽说差点儿,但还算凑合。
    和以往一样,面对官军的追击,民军节节败退,到崇祯八年(1635),他们被压缩到洛阳附近,即将陷入重围,历史即将重演。
    但终究没有重演。
    因为在最关键的时刻,他们开了个会。
    开会
    开会的地点,在河南荥阳,故史称“荥阳大会”。
    这是一次极为关键的会议,一次改变了无数人命运的会议。
    参与会议者,包括所有你曾经听说过,或者你从未听说过,或者从未存在过的著名头领,用史书上的说法,是“十三家”和“七十二营”。
    家和营都是数量单位,但具体有多少人,实在不好讲,某些家,如高迎祥,有六七万人,某些营,兴许是皮包公司,只有几个人,都很难讲,但加起来,不会少于二十五万人。
    当然,开会的人也多,十三加上七十二,就算每户只出个把代表,也有近百人。
    简而言之,这是一次空前的大会,人多的大会。
    根据史料留下的会议记录,会议是这样开始的,曹汝才先说话,讲述当前形势。
    形势就别讲了,虽说诸位头领文化都低,还是比较明白事情的,敌人都快打上来了,还讲个屁?
    有人随即插话,提出意见,一个字——逃。
    此人认为,敌人来势很猛,最好是快跑、早跑,跑到山区,保命。
    在场的人,大都赞成这个意见。
    然后,一人大喝而起:“怯懦诸辈!”
    说话的人,是张献忠。
    张献忠,陕西延安府人,万历三十四年出生。
    历史上,张献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夸他的人实在不多,骂他的人实在不少。
    反映在他的个人简历上,非常明显。
    但凡这种大人物,建功立业之后,总会有人来整理其少年时期的材料,而张献忠先生比较特殊,他少年时期的材料,似乎太多了点儿。
    就成分而言,有人说,他家世代务农;有人说,他家是从商的;也有人说,他是世家后代;还有人说,他是读书出身。最后有人说,他给政府打工,当过捕快。
    鉴于说法很多,传说很多,我就不多说了,简单讲一下,这几种说法的最后结果:
    务农说:务农不成,歉收,去从军了。
    从商说:从商不成,亏本,去从军了。
    世家说:世家破落,没钱,去从军了。
    读书说:读书没谱,落第,去当兵了。
    打工说:没有前途,气愤,去当兵了。
    没办法,史料太多,说法太多,但所有的史料都说,他是一个不成功的人。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