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数据是朝廷的另一只耳目!(求订阅)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只是作为一个帝王,作为天下的统治者,不能这么意气用事,更不能这么自以为是。
    轻视商业,是会付出惨重代价的。
    朱元璋或许知道从纳税的角度,经商要比务农好太多。
    但他根本不在意。
    他是发自内心的厌恶商人,继而直白的想摧残经商。
    而为了避免抑商后财政不足,为此朱元璋还专门设计了有关保障民生的一系列政策,旨在重农抑商的情况下,依旧能够保障大明的财政正常运转。
    在朱元璋的经手下,也的确不失所望。
    只是从纳税的角度,是没办法撼动,朱元璋钢筋一般的思想的。
    夏之白摇摇头道:“陛下对商业的认识太浅薄了。”
    “而且陛下一直是自相矛盾的。”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
    “陛下抑商,同时对沿海进行海禁。”
    “但与此同时,陛下却长期欢迎海内外各国进行外交礼仪式的朝贡,并对朝贡国带入国内的附加货物,施行免税政策,不仅如此,还对会这些朝贡国进行诸多的赏赐,在陛下的治理下。”
    “安南、占城、真腊、暹罗、瓜哇、大琉球等三十几国,频繁来到大明进行朝贡,可谓是使臣不绝,商贾便之,在这种情况下本该是国际贸易欣欣向荣,但实则却是,这种欣欣向荣是单方面的。”
    “仅限海外诸国。”
    “对大明没有任何的实质好处。”
    “甚至大明还要为此耗费大量的财政支出。”
    “这种一边热情鼓励海外诸国进行朝贡贸易,另一边却严厉打击国内居民从事海外贸易。”
    “这种矛盾怪象古今罕见。”
    “归根到底。”
    “便是陛下不通经济之道,也不通经济之下的政治。”
    “陛下对于商业的看法,从来都是浅显而粗鄙的,认为只能从中获取些商税,但经济贸易当真就这么简单?也当真就只能从中获取商税?”
    “答案显而易见。”
    “不是。”
    “我若是举其他例子,陛下定然是不以为然。”
    “我便接着以盐业为例。”
    “在我呈给陛下的账簿中,其实陈列了很多数据,某种程度上,这些数据可以列入到地方资料中,这是一种不同于陛下掌握的民间资料,通过比较一个地区一年或者连年的食盐销售情况,可以对这个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做出一定的评估。”
    “盐百姓生活之必需。”
    “若是丰年,百姓殷实,自然会对生活进行一定的改善,而对于食盐的需求量,则会一定程度的增加,在欠年,对食盐的需求量则会明显的减少。”
    “通过比较食盐的历年数据,可以对地方的生产有一定了解。”
    “除此之外。”
    “通过食盐的销量,可以跟地方官府,呈上的数据,进行各项对比,人都是要吃盐的,若是一个地区食盐销量,远远高于天下平均值,且跟同样生产状况的地区,食盐销售量更大。”
    “这便可得出这些地区可能存在隐匿人口。”
    “亦或者一些地方人口众多,但食盐销量却明显不符常规。”
    “那便意味着地方走私食盐众多。”
    “除了进行这些明显的信息比较,还可以用来监管地方官府,避免为地方官府糊弄欺骗。”
    “朝廷能得到地方的信息太欠缺了,也太匮乏了。”
    “基本只有地方交上的数据。”
    “但若是通过京都盐业这类扎根地方的企业,却是相当于朝廷朝廷多了一双眼睛,也多了一个探知消息的渠道,更便于朝廷了解地方的情况,继而有了一个横向的对比,也能大幅减少朝廷为地方蒙蔽的情况。”
    听到夏之白的说话,朱元璋瞳孔微缩。
    眼中露出一抹惊疑。
    夏之白说出的这些话,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也是他从未考虑过的角度,对于底层,朱元璋一直都有想法设法去了解,只是朝廷财政不足,本就没办法扩大官府规模,自然也就无从说起。
    但现在。
    夏之白提供了一个全新思路。
    让他耳目一新。
    朱标同样瞳孔微震,眼中满是惊奇之色。
    他已经看过了夏之白呈上的奏疏,其实并没有太放在心上,但经过夏之白这么一说,才赫然惊觉,这小小的账簿上,竟能包含着这么多的信息。
    甚至
    可作为朝廷监管天下之耳目。
    朱标心神一凝。
    暗暗将这个想法记下。
    准备等闲暇时,召集一些大臣,商议一下可行否。
    夏之白一脸肃然,继续道:“盐只是一个方面,涉及民生的,朝廷其实都该有通盘的了解,但如今的大明,朝廷只单一的控制了产出,却对贩售情况毫不知情,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监督真空。”
    “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