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封武安君为王,有人则觉得是其他原因。不过大多人不在意作为太史令的尉迟兴的失态,众人更在意的是陛下亲手所写的《策命武安君为王文》。
这可是惊天动地的大事。
说顷刻间传遍天下,那是夸张,但制书一经张告,便在须臾间传遍京都,掀起轩然大波,令京都震动。
首当其冲的当属姚云山。
姚云山作为当朝右相,名义上是位高权重,但只有姚云山自己清楚,他这个右相,仅是徒有其表。
之前的相国有任用权、决策权、驳回权等等,而他这个相国,除了替皇帝将奏章分门别类,审阅奏章,留下批注外,没有任何权利。而且陛下是否采纳他的建议,他还要等陛下颁布政令,才会知道。
说起政令,姚云山更是满肚子牢骚。
以往皇帝颁布政令,都需先与相国商量,与相国的意见一致了,才能颁布政令。虽说皇帝有时会不顾相国建议,强行颁布一些政令,但仅是偶尔几次,并非常态。
而当今陛下御极以来,历代先君的“偶尔”成为常态。他这个右丞相,每次都要等到颁布政令,才会知道政令内容。
所以,在《策命武安君为王文》递到姚云山手里前,姚云山还很悠哉的一边喝月冬茶,一边想着该如何利用好昨夜的飞星,在换粮令上做文章。
换粮令,说实话给朝廷、百姓带来的益处不少,但对世家、官员、豪绅大户还有那些商户,是实实在在的恶令,以至于朝廷上下包括齐升派的一部分人在内,都对他很有意见。
他必须得做点什么,以让那些人知晓换粮令不是出自他手,他就是一背锅的。
不过这种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要做到既能给陛下添堵,又不会让陛下太过愤怒的程度,得好生思量。陛下不是太上皇,惹怒太上皇,予以大名就能逃过一劫,惹怒了陛下,没搞好就会被夷三族。
这时,专门负责传递奏章、邸报的小吏将《策命武安君为王文》递了上来,并着重点出陛下封武安君为王。
姚云山听后的第一反应和尉迟兴一样,以为陛下封任巧为王,后才知是任平生。
不过这更加让姚云山的表情严肃、凝重起来。姚云山仔细阅览《策命武安君为王文》一书,心里浮现出和尉迟兴一样的猜测。不同的是,姚云山没有尉迟兴的个人倾向,下意识的看向殿外,想去试试对门的任毅。
踌躇良久,姚云山压下心里的试探之念。
制书一发,过几日自会知晓答案。
如若真是武安君未薨……
姚云山心沉谷底。
与此同时,正在批阅奏章的任毅也收到属下递来的《策命武安君为王文》。他有点意外怎么就公布任平生还活着的消息,不意外制书内容。
封王也好,或者封其他的,都只是为了以子代离的做准备而已。
大致浏览一遍,任毅随手放到一旁,继续批阅奏章。
作为臣子,他无法为太上皇尽忠;作为父亲,他无法管教儿子。
他现在只能如任平生说的那般,庙堂事归庙堂事,家事归家事。
只是,阴阳分离,谈何容易。
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