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荆徐盟交,我的笔友诸葛亮回信了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数日后。
    吕布、张辽、高顺,会师睢阳。
    杨奉的死没有在梁国掀起太大的波浪,梁国士民比吕布更希望杨奉死。
    乱世求存不易。
    连有田宅有积谷的地方豪族都深感艰难,更遑论普通的庶民了。
    若执政一方的国相只顾穷兵黩武,恣意摊派赋税徭役,那对士民是一场灾难!
    刘标的存在,让吕布的名声比以往好了不少。
    吕布在彭城国和沛国的施政,也让毗邻的梁国士民羡慕不已。
    对地方士民来讲,朝廷颁布的空洞政策,只是在与民争利。
    唯有眼见为实的政策,才能真正让地方士民相信郡国之长是真心在与民更始。
    恰巧。
    彭城国和沛国,就给梁国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能与朴实的士民大众打成一片的人,才是最容易得到尊敬和爱戴的。
    当刘标将梁国的农政时令以“彭城国农都尉刘标”的名义下达时,曾闻“稷子”名声的士民,多有欣喜雀跃的。
    人的名,树的影。
    名仕的影响力,在特定时期是比官吏更大的。
    这也是为何,诸郡国大多会征辟名仕为官吏。
    普通的农都尉颁布的农政时令,没几个人会在意。
    彭城国农都尉颁布的农政时令,犹如谷从天降,闻者趋之若鹜。
    “刘都尉稷子之名,实至名归啊。”杨青闻讯,不由感慨。
    虽然在众吏中有名望,但杨青以梁国长史颁布的农政时令,弃之如敝帚者比比皆是。
    哪怕杨青有弘农杨氏数百年的传承,农政时令都是根据梁国的具体实情编撰,都少有士民在意。
    对豪族而言:外来的官怎会比我等地方豪族更懂时令?
    对庶民而言:又在憋什么坏心思坏我耕田?
    士民对农政时令的反应,刘标习以为常。
    自刘备领徐州后,刘标大半的时间都在跟农耕打交到。
    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祭祀神灵,求的也只是一个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刘标不祀鬼神,不信天意,唯求人定胜天。
    “如今士心离散,我有意助温侯招贤纳士,苦无良策。”
    “素闻弘农杨氏,世代研习《欧阳尚书》,崇德政、尚律法、信天命。”
    “杨长史出身弘农杨氏,定也精通谟、训、诰、誓、命。”
    “可愿教我?”
    谟即谋略、训即劝谏、诰即勉励、誓即训诫、命即命令,皆是尚书中对君臣士众的责任义务订立的规矩。
    又因不同时代不同人对《尚书》的注解,又有不同的理解,常会附加当前局势下的社会人文。
    刘标的问话中有试探之意。
    杨青虽然心知肚明,但依旧忍不住要跟刘标探讨。
    “自古可称贤士者:一德,二才,三功;德为首,才次之,功为末。”
    “天子与贤士辅助为政,通贤共治,既不独专,亦可重民。”
    “先秦列国伐交时,各国为了富国强兵,以军功授爵,兴养士之风,不论出身,唯才是举。”
    “后来高祖立汉,令郡国举荐治国之才,开本朝察举先河;惠帝和吕后,又诏举孝悌力田为贤士。”
    “文帝则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为贤士,又行对策,以帝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不宜,民之不宁四科问对,名列前茅者为高第。”
    “武帝以为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学,皆为乱国之论,遂推孔子之术,绝百家之道。”
    “光武帝时,又授试以职,考策、经、笺奏各科。”
    “和帝时,为求选士公平,以户口规定各州每年举孝廉人数,又以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狭,抚接遐荒以人为本,对边州士人施以优待。”
    “顺帝阳嘉元年,尚书令左雄以儒者试经学,文吏试章奏,名不副实者,治其罪。又行年龄不满四十者不得举孝廉,唯有特殊才干者不限年龄。。”
    “刘都尉若要助温侯招贤纳士,当因时制宜,以德才为主,淘汰俗士儒生。”
    “如此,定能令诸生云集,贤士争先依附。”
    在提到“军功授爵”“养士之风”时,杨青的语态有鄙夷;论及“推孔子之术,绝百家之道”时,杨青的语态有自豪;到最后阳嘉新制时,杨青的语态有向往。
    然而。
    阳嘉新制虽然淘汰了滥竽充数的,但又极为双标。
    普通儒生,年不满四十不得举孝廉;公卿子弟不以年龄幼小,凡能通经者皆授童子郎。
    特殊才干者不限年龄这一条,大都是为公卿子弟准备的。
    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弘农杨氏四世太尉,皆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刘标对杨青的身份和才学,有了更深的认知。
    非弘农杨氏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