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对月结义,孙策有周瑜,我有诸葛亮,曹昂有什么?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诸葛亮讪讪一笑:“误会,的确是误会。道听途说,兄长见谅。”
    刘标讶异:“道听途说?那肯定是有源头了。”
    “我也没绑过谁啊,怎么会有我绑人的传闻?”
    “看来此事,必跟魏续有关。”
    刘标悄悄拉了拉衣袖,遮挡缠在手臂上的细麻绳。
    诸葛亮愣了愣:“魏续是谁?”
    刘标笑容灿烂:“是温侯的妻弟,仰慕家父织席旧事,从此爱上了搓麻绳。”
    “回去后,我定要去问问魏续,为什么要传这谣言。”
    ......
    彭城。
    正在跟美妾温存的魏续,忽然打了个喷嚏。
    “谁在咒我?”
    “让魏爷我遇到了,非绑了他。”
    ......
    刘标让刘仆延等人就地扎营,挖灶起火。
    片刻后。
    一阵鱼肉的香味扑鼻而来。
    十八岁的诸葛亮正值少年意气时,在得知刘标没有将自己绑回去的想法后,诸葛亮也变得健谈。
    两人同龄,又都是豪迈健谈的,这一聊就是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相逢恨晚。
    看着悬挂在空中的皓月,刘标豪气再生。
    “人生得一知己,足慰平生。”
    “你我虽以兄弟相称,但未得见证。”
    “皓月当空,夜景如斯。”
    “不如在此祭告天地,你我结为兄弟,协力同心,共图大事如何?”
    诸葛亮亦有此意。
    不论是性格还是观念,诸葛亮都觉得刘标跟自己很相和。
    若能结义,也是快事。
    “如此甚好!”
    当即。
    刘标备下了鱼肉为祭礼,两人对月再拜说誓:
    “念刘标、诸葛亮,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
    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誓毕。
    诸葛亮行礼再拜:“兄长在上,请受亮一拜!”
    刘标解下缠在右手臂上的细麻绳往火堆一扔,扶起诸葛亮:“贤弟快起。”
    诸葛亮瞥了一眼在火堆中燃烧的细麻绳,嘴角抽了抽:“兄长方才这麻绳,是作何用?”
    刘标笑容真诚:“方才我就说了,左将军的妻弟魏续,仰慕家父织席往事,从此爱上了搓麻绳。”
    “临行前,非得要让我将这麻绳带在身上防身。”
    “哎,这麻绳如何能防身?我本想推辞,又推辞不过,只好缠在手上。”
    “我又听贤弟道听途说,说我好绑人,这是对我的恶意抹黑。”
    “今日我与贤弟既为兄弟,当表真心。烧此麻绳,只为自证,我今日绝无绑贤弟之意!”
    诸葛亮沉默。
    兄长你原本就是打算绑我回去的吧!
    刘标又招了招手,刘仆延取来笔简,上书《赠镇南将军书》。
    诸葛亮好奇询问:“兄长这是作甚?”
    刘标轻笑:“镇南将军乃八骏之首,若只送些俗礼,恐怕难以促成荆徐结盟。”
    诸葛亮更是好奇。
    只见刘标落笔依旧是标准的小隶,蚕头燕尾,气势浑厚。
    排版横竖对齐,工整清晰,庄严而大气。
    诸葛亮不由称赞:“兄长的小隶,实乃当世一绝,纵是荆州名儒亦不如。”
    只是看到内容后,诸葛亮的表情又变得怪异。
    《赠镇南将军书》跟《赠司隶校尉书》,风格相似。
    将刘表平生快事如单骑入荆、跨蹈汉南、开经立学、爱民养士等等事多逐一褒赞。
    内容多是赞美之词,行文风格却是独树一帜,让人赏心悦目,不会觉得这赞美之词有献媚之意。
    看完这《赠镇南将军书》,诸葛亮不由感慨:“兄长对镇南将军,看得挺通透啊。”
    刘标笑道:“八骏之首,虽然喜欢被夸,但也不喜欢陈词滥调,喜欢的是有文采的夸。”
    刘标又在署名上,署上了:中山靖王之后、孝景帝玄孙、北中郎将卢植门生、右将军领徐州牧涿郡刘备。
    诸葛亮擦了擦额头:“兄长,你这署名未免有些,太,太张扬了些。”
    刘标将竹简合上,又缠上丝绳:“对镇南将军而言,能不能结盟的关键不在于当前局势如何,而在于家父是否有资格跟他这个八骏之首并列。”
    “中山靖王之后、孝景帝玄孙,论的是出身。”
    “北中郎将卢植门生,论的是师承。”
    “右将军领徐州牧,论的是地位。”
    “这封《赠镇南将军书》,论的是文采。”
    “出身、师承、地位、文采都有了,就有了跟镇南将军并列的资格。”
    “镇南将军高兴了,再由贤弟去聊这天下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