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杀曹操,立《汉宪》,刘标立祖宗法制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叛乱。
    又过了两年。
    到了建兴六年(215)年,刘标让十五岁的太子刘乾参政议政。
    刘乾在参政议政半年后,联合太学生向刘标献上了《农政三策》。
    第一策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种。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好丑各一半”
    第二策为:着佃交粮,要求佃户直接将粮税交给粮官不用再交给地主。
    第三策为:凡天下婚姻,不论财,不允许买卖婚姻。
    这《农政三策》,实质上是在动土地根本,挖两汉以来形成的世家豪族的根本。
    比起前几年的温水政策,一旦太子刘乾的《农政三策》被采纳,整个大汉的世家豪族都得闻讯生乱。
    不肯坐以待毙的世家豪族,纷纷拉帮结派,上书反怼太子刘乾的《农政三策》。
    聪明点的则是看出了端倪。
    这哪里是刘乾的《农政三策》,这分明是刘标再借刘乾的口来试探各州郡对《农政三策》的反应。
    由于这次反对的声音太大,刘标只采纳了刘乾的第三策“凡天下婚姻,不论财,不允许买卖婚姻。”。
    又责令太子及跟着太子上书的太学生全部下乡当知青,体验民生疾苦,不要“乱献国策”。
    同时又安抚了反对的世家豪族,减免了赋税,又开了恩科取士,在常规取士下,录用了一部分反对的世家豪族优秀子弟为侍郎。
    《农政三策》除了买卖婚姻顺利执行后,分田纳税两策不了了之。
    太子刘乾则跟太学生下乡当了三年的知青。
    说是当知青,实际上跟微服私访没什么区别。
    尤其是针对当初反对声音最大的世家豪族,不少太学生以身为诱,或死或残。
    太子受辱、太学生或死或残,这还了得?
    部分驻扎在各地的军中悍将,主动替太子“讨公道”,然后又自缚去洛阳请罪。
    而这些悍将全都被刘标“发配”去了边地。
    到了建兴九年(218)年,太子刘乾返回洛阳,再次向刘标献上了《农政新策》。
    即:废除佃户,改佃为工。租种地主的田变为替地主耕田,地主需要拿出粮食作为农工的报酬。考虑到粮食是先收到农工的家里,故而农工得积极替地主缴纳粮税。扣除报酬和替地主缴纳的粮税,剩余的粮食才交给地主。
    《农政新策》一出,再次震撼了世人。
    只是被温水煮了的世家豪族,已经凝聚不起有效的反对力量了。
    就连被恩科取士选为侍郎的家族,都被各自的子嗣规劝要响应太子的新政,不要耽误了他们的前途云云。
    八年的时间。
    刘标完成了初步的土改,将世家豪族的封建佃农制度改为了农工制。
    虽说农工制也有弊端,但相较于原有的世家豪族挤压佃户的生存空间,农工制暂时缓解了矛盾。
    真正要解决矛盾,还是得将矛盾对外。
    建兴十年(219)年。
    刘标以鲜卑有犯境的迹象为由,决定在并在屯田,以高出世家豪族正常三倍报酬的待遇,征募大量农工前往并州屯田。
    以此方式,进一步削弱世家豪族对人口的掌控。
    建兴十二年(221年),太子刘乾及冠,刘标替刘乾取字恤民。
    同年。
    鲜卑犯境,刘标令太子刘乾监国,又亲至并州,发诸郡精兵征讨鲜卑。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