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侠客救数人,谋臣救苍生,佐王论道,匡扶社稷,燕额儒生徐元直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两位都是亮弟举荐的奇才,我就不单独考校了。”
    “我这有四个去处。”
    “第一个,入天策府,任军师,专司对曹、快速反应。”
    “第二个,入彭城国属吏,任屯田令,劝课农桑、垦荒开渠。”
    “第三个,入徐州州府,任一方县令,治地抚民、明断法度。”
    “第四个,入右将军府,任参军,参谋军事、料敌机先。”
    有诸葛亮这个“徐州驻荆州办事处的人事招聘总监”的举荐,再加上对二人才能的先知先觉,刘标没再单独考校。
    直接就将四个去处摆在了徐庶和石韬面前,由两人自行决定。
    徐庶和石韬对视一眼,皆是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惊喜。
    在荆州的时候。
    徐庶石韬跟其他从颍川南下的士子一样,都曾去拜访刘表。
    然而。
    刘表识人辩才的眼光有很严重的书生气。
    对搞学术研究经学的儒士很是礼遇,田宅官侍,应有尽有。
    对搞实务经世致用的儒士兴致缺缺,田宅官侍,一应没有。
    再加上徐庶和石韬都是游侠儿的出身且又是中途求学,刘表只是敷衍了几句就不再理会。
    这让两人很是受挫。
    我们虽然是游侠儿出身,但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中途求学就不如人了?
    忿忿之中。
    徐庶和石韬遇到了诸葛亮。
    比起另个位面死了叔父默默的躬耕隆中读书养望的诸葛亮,这个位面的诸葛亮在荆州意气风发,更有世家佳公子的洒脱和器量。
    诸葛亮见两人仪容不俗,又得知两人在刘表面前受了挫,遂邀请两人同饮。
    在交谈中。
    诸葛亮惊讶的发现,徐庶和石韬虽然是游侠儿出身且又中途求学,但在天赋上异于常人。
    徐庶有近乎于过目不忘的本事,对兵法的运用又有独到的见解。
    石韬在谈及农政的时候,比起寻常的县中令、丞也不遑多让。
    这让诸葛亮很是欣喜。
    为了更多的了解两人,诸葛亮又前往两人家中拜访,又得知徐庶和石韬都事母至孝。
    几经考察下。
    诸葛亮决定推荐两人前往彭城求访彭城农都尉、伏波将军、寿春侯刘标。
    如今荆徐结盟。
    将刘表瞧不上的儒士推荐到徐州,既不会惹恼了刘表,又能让徐州受益。
    在诸葛亮的极力游说下,徐庶和石韬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彭城。
    自江夏郡入汝南郡、自汝南郡入沛国,再自沛国入彭城。
    刚开始,徐庶和石韬还在感慨汝南和沛国的荒凉。
    到了相县后,徐庶和石韬惊讶发现:越往彭城走越是繁华,屋舍俨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男女老少怡然自乐。
    跟汝南和相县以南的沛国诸县,截然不同,仿佛是两个世界一般!
    比起襄阳,亦有过之而无不及!
    走访田间。
    两人问及本地谁最有名望时,大部分的士民的答案都是“稷子刘孟临”。
    有官署小吏得知两人是外地来的士子时,更是热情的向两人介绍。
    诸如:
    “彭城周围两百余里内,聚民十三万户,五十余万人,乃这乱世中的乐土。”
    “稷子刘孟临,乃神农传人。通晓农术,不吝授业,令这方田地皆能亩产一到三石,似那精耕细作的,甚至能亩产五石呢。”
    “稷子常言:研究学术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舍弃实践则一切都是空谈,故而潜心实践农术十二载,终有所成。”
    “稷子又言:在天下则忧天下,在一邦则忧一邦,唯恐百姓衣食住行不能顺心,故以农术为基,只愿百姓仓廪丰足。”
    “稷子亦言:我等读书人,贵在识时务。道不虚谈,学贵实效,方可受万民敬仰,留名于竹帛青史。”
    “......”
    这一路的见闻,让徐庶和石韬对刘标的认知不再局限于诸葛亮的夸赞,而是真切的感受到了刘标的“经世致用”之能。
    石韬先道:“我对农政有些心得,愿入彭城国属吏,任屯田令,劝课农桑、垦荒开渠。”
    刘标拊掌:“民以食为天,农为事之重,屯田令官职虽小,但职责重大。我亦希望,今后这彭城农都尉之职,能由你石广元继任。”
    石韬心头震撼。
    石韬曾问过彭城周围的百姓:以伏波将军之才,为什么还要兼任一个小小的农都尉。
    结果这个问题差点让石韬被愤怒的百姓揍一顿。
    石韬这才明白:农都尉的官职虽然不高,但彭城农都尉已经有了远高于其官职本身的荣誉,容不得被轻易践踏。
    百姓更怕的是:刘标不当这彭城农都尉,今后这粮食收成又不行了。
    有刘标这个珠玉在前,挑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