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万贵妃5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文臣都在哀嚎,没有被卷入其中的,也多半是兔死狐悲。但是勋贵武将一个个却是斗志昂扬起来。从景泰年间开始,他们被文臣压制得跟狗一样,几乎都喘不过气来,如今算是可以扬眉吐气了!
    很多人就联想到,当日土木堡之变,是不是有人勾结了也先,以至于叫几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连着英国公都死在战场上,勋贵因此一蹶不振!
    因此,立马就有人跳起来,表示要将之前已经致仕的那些官员给挖出来,仔细审一审。毕竟,这等无君无父之辈,什么事情干不出来呢?
    只是,事情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牵扯其中的人如今已经死得差不多了,再查的话,说不定又要将英宗当时的丑态挖出来。朱见深思来想去,即便这里头真的有猫腻,也只能是认了。只是,他直接将当时与此事可能有关的官员的名字籍贯都记
    了下来,决定以后就算这些人的后人进入官场,也只能在边缘岗位耗费一生。别说什么罪不及家人,那也得惠不及家人才行。
    但是,勋贵们这样的反应也将许多人吓了一跳。当年的事情,别看英宗复辟之后,又是想念也先,又是祭祀王振的,实际上,那一段历史就是英宗的逆鳞,他自己可以说,别人却不能讲。朝堂上那些官员一个个巴不得此事就这么过去,最后以
    后谁也不要提起。
    结果如今居然有人想要翻旧账,一些人不免又拿着为尊者讳那一套,想要阻拦。毕竟,总不能什么都查吧,万一查到点什么呢?就算跟他们这些年轻一辈关系不大,查到他们的师长头上,那就影响仕途啦!
    朱见深将这些人拿捏了一通,又将京察的制度彻底定了下来,将五城兵马司也从文官手里夺了过来,然后就开始叫人整顿京营。
    做皇帝的人,枪杆子、钱袋子乃至笔杆子都得有。老朱家的皇帝刚开始就只有枪杆子,朱元璋靠着杀人和滥发宝钞来保证自己的钱袋子,朱棣搞下西洋,也抓住了钱袋子,轮到后头的那些皇帝,随着枪杆子的失去,笔杆子开始从暗搓搓试探,
    到了后来已经明目张胆与皇权作对,还将钱袋子给抢走了。
    朱见深如今先是靠着钱袋子打开了局面,如今才算是抓牢了枪杆子,这两样都有了,笔杆子便是有想法也是无用。
    朱见深根本不惯着这些人,他们当初在太祖太宗的时候怎么不敢叽叽歪歪,无非就是太祖太宗是真的敢杀人的。如今发现自己也能杀人,他们立马膝盖就软了,只敢暗地里头蛐蛐,明面上却得老老实实喊皇上圣明。
    原本文官几乎将六部都抓到了自己手里,但先是工部被架空,许多东西干脆都是从兵仗局之类的地方出,工部的工匠都直接被内廷抽调走了,各类原本由工部负责的工程,也渐渐开始转入到了内廷的管理之中。相应的,朝廷也几乎不给工部拨
    钱了,弄得工部变成了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地方。原本户部还以为省去给工部的拨款,日子就更好过了。结果发现,内廷搞基建,之后的收益也是内廷的,他们也交税,但以前户部或者说相关利益链条上的人其实是不在乎给户部交了多少税的,各
    个地方都到处设卡,收的钱都是自家的小金库,给朝廷的就是三十税一呗!
    户部没钱就直不起腰来,遇到事情,还得求着从内帑掏钱,自然什么事情都得听皇帝的,现如今,连兵部也落到皇帝与勋贵们手里了,一帮文官们不免愁云惨淡。原本想着将太子教成个符合他们想法的“圣君”,结果发现太子居然是个叛逆的性
    子。
    朱?椽跟着苏茵,接受了一部分自然科学教育,就对儒家那一套有些不太相信,经常会跟先生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弄得一帮先生只觉自己都要心肌梗塞。很显然,指望将朱?椽变成他们心目中的圣君是不太行了。
    这些人其实挺有耐心,还想着下一代呢,结果朱见深这边居然开始搞大航海移民了。
    没办法,中原人口膨胀得实在是太快了,现在又没有引进红薯之类的高产作物,想要养活这么多人是真不容易。原本想着从南洋进口粮食,结果那边的人除了中原陆陆续续移民过去的人还算勤快之外,其他人根本懒得耕种,每年能买到的粮食
    也就这么多,但是随着朝廷大搞基建,又是开发港口,又是要疏通运河,甚至还要在黄土高原上植树造林,这些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如今还能勉力支撑,再往后,就要捉襟见肘了。
    为了确保国内百姓不至于饿死,那就得加快移民开发的进度,多开垦出一些土地来,早点将种子种下去,一年移民点就能自给自足,两年就能反哺国内了。
    最重要的是,朱见深是要拆散国内那些大族,这些家族就算是名义上分了家,但依旧聚居在一起,通过宗法族法,控制着族亲乃至乡里。
    如今朱见深就是想要将这些家族底层的人都干脆移民出去,一方面免得他们再被那些族老欺压,另一方面就是没了这许多族人,那些所谓的乡贤也就没那么大影响力了,不会再影响到地方上的管理。
    当然,这样的政策肯定会被抵制的,但光是抵制有什么用,朝廷说得清清楚楚,去了就分田,从穷得没有立锥之地的贫民立马变地主。
    尤其,当年下西洋的盛景还是有不少人记得的,在朝廷的宣传里,外头是堆成山的香料,各种颜色的宝石,还有大量的黄金白银。朝廷不会说那里很多地方都是沼泽滩涂,也不会说那里各种蚊虫蛇虫,甚至还有没开化的野人,在朝廷的宣传里
    头,到了地头,直接就按照人口分地,就算是才出生的婴儿和家里的女孩子,也能分到一块土地,然后朝廷会提供耕牛农具和粮种,当然,不是免费的,你之后几年得用粮食来换。
    对于底层人来说,真没多少乡土情结,这穷得叮当响,甚至还欠了一屁股债的家乡有什么好留恋的,留在家里被人夺走最后的那一点财产吗?
    除此之外,移民对象还有底层的宗室,哪怕开国才一百年出头,宗室的数量已经蔚为可观了。指望那些在封地上混吃等死的藩王出去是不怎么可能的,朱见深就将视线投入到了底层的宗室上头,他们很多哪怕头上顶着爵位,但实际上日子并不
    好过,因为他们的俸禄是先发给上头的王府,然后由王府发给他们的。
    但别以为往上数都是一个祖宗,这些藩王就会对他们这些亲戚有多好了,底层宗室日子过得很苦逼,他们的俸禄常年被克扣,偏生他们没有别的谋生渠道,或者说,朱元璋原本打的就是让朝廷养着朱家这些子孙的心思。
    朱见深不想再多养着这些宗室,因此,干脆就开始鼓励他们也移民出去,出去之后,直接就按照他们的爵位给他们分配食邑,额外也会给他们一部分产业,至于他们怎么打理,就看他们自己的能耐了。
    以后宗室就会形成成例,爵位低于郡王的,就得出海,朝廷只供养郡王和亲王这两个级别的宗室。
    底层宗室自然没什么不满的,与其寄人篱下,看王府的良心,还不如出去呢!但很快,朱见深就又给了大家一个新的震撼,他恢复了景泰皇帝的帝号,不仅如此,他还将次子朱?柯过继给了景泰皇帝,改封纪王,命其就藩海外。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