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章 终点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子土里刨食强。听说北边定北府那边,好多辽人、奚人也都红了眼,凑钱买船买枪,也要往博安洲去呢!朝廷巴不得这样,说是能‘融民于无形’...”
    类似的对话,断断续续地飘进车队中那些欧洲使者和传教士的耳中,通过通译的转述,让他们脸上惊疑不定的神色愈发浓厚,这个东方帝国展现出的活力、民间对远方的渴望以及朝廷那种鼓励冒险、甚至放任民间武装拓殖的政策,都完全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畴,在他们的认知里,海外扩张无不是由王室主导、严格控制的。
    杨哲坐在车内,闭目养神,对窗外的议论充耳不闻,仿佛一切早已在他的预料和算计之中,只有当他听到关于蒸汽机车和轮船的零星话语时,搭在膝盖上的手指,才会极其轻微地动一下。
    --这,便是您的又一张底牌么,陛下?
    车队日夜兼程,越往北,那种太平盛世的景象似乎就越发明显,运河里漕船如织,运送着江南的粮帛赋税北上,驿道体系高效运转,传递着朝廷政令和四方消息,曾经在战乱中荒芜的土地,大多已被重新开垦,村庄里鸡犬相闻。
    经过山东境内时,他们甚至看到了一支庞大的队伍正在官道旁施工,数以千计的民夫和战俘--多是昔日辽军或草原部族--在监工的指挥下,开挖地基,铺设一种奇怪的、平行延伸的钢铁轨道,有人低声告诉好奇的意大利传教士,那是朝廷规划中的“铁道”,将来要用那种“蒸汽机车”拉动满载货物和人的车厢在上面飞驰,日行千里不在话下,传教士们听得目瞪口呆,几乎以为是在听天方夜谭。
    穿过依旧残留着北伐战火痕迹的河北之地,进入幽燕,古老的北平城巨大的轮廓,终于出现在地平线上。
    而此时的北平城,与顾怀刚刚登基时相比,已然是另一番气象。
    城墙依旧高大巍峨,但城外早已不是昔日的荒凉景象,巨大的瓮城之外,形成了大片大片的关厢区,客栈、货栈、车马行、酒楼、工坊鳞次栉比,人流物流汹涌如潮,各种口音此起彼伏,除了中原官话,还能听到带有幽燕口音的、带着草原腔调的、甚至偶尔还能听到几句怪腔怪调的高丽语、倭语、乃至更遥远的南洋土语。
    来自西域的驼队,带着风尘与香料的气息,叮当着驼铃穿过熙攘的街道,高鼻深目的色目人商人,穿着丝绸长袍,用熟练的汉语与人讨价还价,几个皮肤黝黑、卷发、穿着艳丽羽毛披风的南洋土邦使者,好奇地打量着街边卖糖人的小贩,甚至还能看到一些被特许进入帝都的蒙古部落头人,穿着传统的皮袍,剃着髡发,在通译的陪同下,敬畏地看着眼前这座庞大无比的城池。
    一种前所未有的、混杂着自信、好奇、贪婪与勃勃野心的气息,弥漫在帝都的空气里,朝廷平定四方、开拓海疆的赫赫武功,如同最强劲的兴奋剂,刺激着这个古老帝国的每一根神经,人们不再仅仅盯着脚下的一亩三分地,茶余饭后,谈论的是海外的奇闻异事,是博安洲的无尽沃土,是西域丝路重新畅通后的商机,是家里哪个胆大的后生是否该去闯荡一番。
    “万国来朝”,这个词不再是史书上的溢美之词,而是眼前活生生的现实。
    杨哲的车队穿过喧闹得令人窒息的外城,通过守卫森严的城门,进入了内城,这里的秩序明显好了很多,但依旧车水马龙,官员、差役、军士、各国使节团成员穿梭不息。
    鸿胪寺的官员早已接到通知,迎了上来,恭敬地将杨哲一行和那些晕头转向的异邦使者分别安置下来,那些欧洲人和非洲人被眼前帝都的宏伟、繁华以及那种无形中散发的天朝上国的威严彻底震慑住了,里斯本或者非洲部落的所谓“繁华”,在此地简直如同村落般简陋。他们被安排在专门的馆驿中,被告知需要学习简单的觐见礼仪,等待皇帝的召见。
    杨哲没有休息,立刻入宫递牌子请见。
    皇宫大内,似乎也比往日更加忙碌,太监宫女行色匆匆,衙门里,各部官员捧着文书进出频繁,一种蒸蒸日上、却又暗流涌动的气氛,笼罩着这片帝国的权力中心。
    在偏殿等候召见时,杨哲透过窗户,看到一队工部的官员正陪着几个穿着清池工坊特有蓝色短褂、手指沾满油污的人,指着远处一片空地在激烈地讨论着什么,隐约听到“蒸汽”、“锅炉”、“压力”、“铁轨”之类的词语,另一侧,几位户部和海外都督府的官员则围着巨大的沙盘--上面已然粗略出现了欧罗巴和非洲的海岸线,拿着长杆,争论着下一个特许状该发给哪个商行,以及前往博安洲新航线的补给点设置问题。
    杨哲默默地看着,深渊般的眸子里,没有任何情绪波动,只是将这一切细节,如同海绵吸水般,纳入他那永不停歇的计算与推演之中。
    不久,内侍传来口谕:“陛下宣杨哲,南书房觐见。”
    ......
    南书房。
    顾怀没有坐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