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疏,沉默不语。
据锦衣卫禀报,京城群情汹涌,不少人都认为方孝孺之所以这么做,背后是朱允?在支持。
这种传闻的背后,似乎有人在刻意推动,
这种传闻已经产生了影响力,近期靠近朱允?的文官、勋贵,不少又刻意疏离了。
半晌,朱元璋才将朱允?的奏疏丢在地上。
也罢!
他完全理解朱允?的做法。
朱允?公然弹劾方孝孺,虽然显得凉薄了一些,但是此时此刻,总比抱着方孝孺不放要强。
作为君王,必须有铁石心肠,
显然?儿已经有了。
像打发时间一般,朱元璋将弹劾方孝孺的奏疏一一扔了一地。
之后剩下的才是关于朝政的。
最上面的两份是锦衣卫指挥使宋忠的奏疏。
第一份是关于方孝孺的。
锦衣卫经过调查,发现管家带着方孝孺上了一艘客船。客船顺流而下,不知所踪。
朱元璋眉头皱在了一起,
方孝孺不是要进山的吗,怎么下水了?
难道他要去的山不在京城周边?
密折的最后说,锦衣卫已经派人去了方孝孺的家乡蹲守。
朱元璋却有一种感觉,方孝孺不会回家的。
第二份密奏是关注朱允?的。
要立皇太孙了,朱元璋想知道民间对朱允通、朱允?两个皇孙的反应,以后朝廷宣传的时候,也更有针对性。
他突然意识到,朱允?一段时间没上奏疏了,到了松江府之后就没有递来了。
难道进了杭州,被禁锢了自由,孩子心中有了怨气?
朱元璋摊开了密奏,
锦衣卫反应,在民间朱允?的声望一直都很好。
之前的蜂窝煤、轧花机,后来的火枪给殿下赢得了不少好名声。
杀了蒋琳的亲戚后,更是好评如潮。
在边远的州府,朱允通甚至被神话成了端着火枪,上打昏君、下毙奸臣的东宫三贤王。
???
昏君?
朱元璋的神情有些奇怪。
至于朱允?,密奏上只有一句话:
“民间知之甚少。”
朱元璋合上密奏,他已经有了主意。
再提起朱允?,就从“孝”入手,其他都可以弱化,避免与朱允形成对比。
朱元璋继续批阅奏疏。
乾清宫一片静谧,只有他偶尔的咳嗽声。
直到一个侍卫大步进殿,沉重的脚步声打破了殿内的宁静,
“陛下,杭州急报!”
“呈上来!”朱元璋放下御笔。
周云奇拿过急报,放在御案上。
朱元璋拿起急报,竟然是谢于道呈上来的。
他的心不由地吊了起来,谢于道现在不是正伺候?儿的吗?
怎么还上了急报?
莫非是大规模的倭寇袭击?
打开密奏,朱元璋只是扫了一眼,就忍不住失声惊叫:
“?儿失踪了?“
朱元璋有些茫然,捧着急报的手有些哆嗦,心里已经揣测了各种可能。
只是一次意外,还是有人故意陷害?
周云奇吓了一跳,连忙安慰道:
“陛下,您,您不要急,殿下吉人自有天相。”
朱元璋急忙看了下去。
谢于道奏报,清晨大雾,自己几经劝阻,可是朱允?殿下依然坚持在大雾天出行,
之后,殿下还谢绝谢于道登船。等谢于道要出港的时候,船队被左军都督府的粮船挡住了去路,再出发就失去了殿下的行踪。
谢于道怀疑,粮船来源不明,去向不明,也许是冒充了左军都督府。
急报上还奏明,朱允?的侍女许小棠也于同日上午坐船离开,汇入大海后,不知去向。
朱元璋合上急报,
谢于道这个蠢货,不能再用了!
朱元璋想到锦衣卫的密奏,在京城,许府的人已经大量撤离,只留下一个许老太公,还有许家老四。
朱元璋?儿应该没事。
极有可能去了海外。
朱元璋气的猛拍桌子,
“这个孽障!”
虽然他勃然大怒,但是吊起来的心慢慢放了下来,
他又联想到关大匠尸骨无存,一家人消失的无影无踪,妻女在灵谷寺上香后失踪,儿子出门游学干脆就没有回来,从苏州府就失去了踪迹。
朱允通是火枪的祖宗,
关志平是炼钢的大匠作,
这两人都失踪了。
还有蓝玉豢养的死士,在蓝玉死去的那个暴雨夜也全部消失了。
有死士!
有枪!
有钢铁!
逆孙意欲何为?!
朱元璋只觉得一股寒意从后背升起,厉声大喝:
“宣宋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