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6 老朱的缩减版革新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步,回了御座。
    他的面前,摊开的是方孝孺的震惊全国的“奏请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疏”。
    老朱捻着胡子,陷入沉思。
    一个月了,他一直思虑这个奏疏的提议。
    他承认,这个奏疏切中了大明潜在的问题。
    官绅士子也是皇权的一部分,对这类人的优待,有利于维护帝国的稳定。
    但是方孝孺也指出,随着帝国的延续,官绅士子的群体日益庞大,他们庇护的田地、奴仆,都和朝廷没有关系,
    帝国日久,而官绅隐匿的土地越多,
    太平时期人口在不断增长,土地却在逐渐“减少”,不仅朝廷的赋税在减少,人多地少的矛盾就出来了。
    这让朱元璋越想越心惊肉跳,百姓无地就成了流民,饿肚子的人,很容易被野心家蛊惑。
    私下里他召集了老臣、大儒、翰林院的高才,频繁探讨这个奏疏。
    不少人赞同,不少人反对,也有人和稀泥。
    但是老朱的心思日益坚定。
    朱元璋盯着奏疏,下意识地端起茶杯,
    侍卫进来禀报,“陛下,锦衣卫指挥使宋忠求见。”
    “宣!”朱元璋合上奏疏。
    还有和革新一样重要的,就是朱允通这个逆孙不知去向!
    宋忠大步进殿,施礼后大声禀报,
    “陛下,锦衣卫从沿海发来了搜寻的结果,没有发现吴王的下落。”
    “山东、浙江、福建的卫所,都奉陛下的旨意出海搜寻,但是均没有发现吴王的任何踪迹。”
    朱元璋缓缓起身,在殿内踱步,捻着胡子陷入沉思。
    他对卫所的禀报是存疑的,卫所有太多勋贵的人手,帮着遮掩也不一定。
    锦衣卫去的只是沿途的码头、松江府、杭州、长江口附近,搜寻的范围太有局限性了。
    “宋卿,锦衣卫自己准备船,出海搜寻。”
    “国内也不能放松,也许就躲在哪个地方。他有可能去的任何地方,都派人监视起来,包括京城。”
    宋忠拱手领旨。
    朱元璋又问道,“吴王的别院是什么情况?”
    “?陛下,吴王殿下的别院基本上空了,离京前,他遣散了奴仆。只有翰林院的杨士奇偶尔去一趟,在前书房帮殿下处理往来的书信、人情往来;后院只有一个叫云萝的小女孩,还有两个老妇。”
    朱元璋冷哼一声,逆孙撤的很干净啊!
    “宋卿,有没有查一下,别院昔日的仆人、护卫都去了哪里?”
    “禀陛下,少部分被殿下遣散回家了,大部分下落不明。”
    朱元璋已经完全确定,朱允?、关志平的消失是有预谋的。连奴仆带走了一部分。
    “宋卿,和朱允?来往密切的文人、官员,都有什么状况?一个一个说吧,他们和朱允有没有来往?对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的革新如何看?日常表现如何?”
    宋忠躬身道,
    “?陛下,和吴王殿下来往最早的文人,是阎思文,阎秉德父子。”
    “锦衣卫近期没有发现氏父子和吴王往来。”
    “阎思文老先生潜心著作,偶尔出门和老友聚会。他没有公开对革新表态,文会上有人问起也多是敷衍,他偏向于官绅应该有适当的体面,不能完全混同于黔首。”
    “阎秉德自从去了应天府衙任职主簿,变得沉默寡言,家里管束也很严格。自从吴王去了浙江,他就极少参与同僚的聚会,偶尔会去江边的印书坊忙碌。”
    朱元璋沉吟了一下,又问道,
    “作坊都出过什么书?”
    宋忠心中?然,没想到陛下问的这么细,幸亏早有准备,
    “?陛下,书坊出的书籍,要么是圣贤名作,要么是当代大儒的大作。据阎秉德对书坊管事提的要求,是要小规模,精品化。”
    朱元璋很满意,
    “善!阎思文为人端正,家风甚严,太子对他也多有赞誉。朕对阎家还是放心的。”
    宋忠明白了,对氏父子的监视可以撤了。
    “陛下,和吴王殿下关系密切的还有刑部的司狱司郎中许昌辉。”
    朱元璋微微颔首,这个关系就更密切了,许昌辉可是许小棠的四叔。
    宋忠继续道:
    “许郎中在衙门很沉默,除了公事,甚少闲谈,也从不扎堆;下值后就回家,许老太公管束很严,他还有点惧内。”
    朱元璋想起了往事,缓缓道:
    “这是当年太子提拔的郎中,现在看许昌辉心性可以,太子没看错人。”
    “太子曾说许昌辉有举人功名,且为官谨慎,当两年郎中就外放历练。”
    提起太子,朱元璋有些唏嘘,摇摇头,
    “许昌辉还是留在京城稳妥一些。”
    宋忠躬身含糊地应着,这种官员的升迁,他不敢置喙。
    “宋卿,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