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后就是为夏收做准备,要收麦子了。
君臣很快就确定了户部要做的一些事项,
帝国运转了二十多年,年年收粮,早就成了老生常谈,无非是准备仓储、调配人力畜力,粮税,还要注意极端的天气。
这些事都有常规惯例,照做即可,没有什么讨论的深度。
众人以为该轮到工部了。
朱元璋却轻轻咳嗽一声,
“诸卿,既然谈到了收粮,方孝孺的‘奏请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疏,各位都看过的。”
“各位......以为如何啊?”
朱元璋最后扫视群臣,缓缓问道。
重臣们都愣了。
一个月了,陛下都没有再提这件事。本以为陛下放弃了,没想到今天旧话重提。
还能如何“以为”?
众人的意见极其一致:
“反对!”
陛下明知故问,这是对奏疏有兴趣了?
吏部尚书徽率先道,
“陛下,臣以为时机不当,建议缓行。”
礼部尚书颜良也出来反对,
“陛下,方孝孺的奏疏过于激进,容易导致人心浮动,臣建议缓行。”
户部尚书赵勉跳出来和稀泥,
“陛下,臣以为兹事体大,当在大会上广泛听取群臣的意见。”
其他官员也纷纷表示反对。
朱元璋这次没有再妥协,而是不慌不忙地说道,
“颜良说的对,方孝孺的奏疏有些激进了。”
“所以,朕决定取其中一二。”
重臣心里咯噔一下,陛下这是要强行推行革新了?
毕竟利益攸关,他们的心中犹如压了一块巨石,他们担心的不是取其一二,他们真正害怕的是,这件事一旦开端,以后会不断变严格。
朱元璋继续道:
“朕决定,削减一些官绅特殊的权力,让利于百姓。”
“朝廷在土地上的优惠,有功名的可以免除一部分的税,秀才名下可免除八十亩,举人可免除四百亩,进士则是两千亩。”
“朕的想法,是稍微地削减一下。”
“秀才的暂时不动,八十亩不过是让他能安心读书。举人则减到两百亩;进士减少到五百亩。”
重臣们面面相觑,这是“稍微”?
陛下这一刀砍的都见骨头了。
秀才幸免于难,
举人腰斩,
进士膝盖斩。
朱元璋却考虑的很清楚,秀才人数最多,免税的田亩却很少,稳住这些人,会少一部分乱子。
他继续道,
“至于官员免除税赋的田亩数,六品及六品以下,暂且不动,六品以上,咱们不需要讨论一个数额来。”
刀子落到了重臣们的头上,他们反而不好意思出来反对了。
朱元璋又跳到了徭役上,
“至于免除的徭役,以后收缩范围,只能惠及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妻妾、子女,不再惠及兄弟。”
重臣都沉默了,一时无言以对。
过去庇护到族人,现在却只能顾及自己的小家庭了。
朱元璋也没有给他们思考的时间,
“朕命人整理出节略,明日下午咱们君臣再商讨具体的收缩数额,如何去推行,如何避免各种乱子。”
“臣谨遵圣谕!”重臣们只好拱手领旨,幸好还有明天讨论的余地。
他们心里都很清楚,陛下的革新看似是方孝孺奏疏的缩减版,
但是这一步要是踏实了,以后官绅的利益会被逐渐蚕食。
众人的心里十分苦涩,一旦陛下的革新全国推广,自己这些人要被写入史书,被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辱骂。
~
朱元璋这才看向工部尚书秦逵:
“秦卿,你来说说吧。”
秦逵拱手道
“禀陛下,工部已经造了五杆火枪。现在已经放在殿外。’
朱元璋来了兴趣,当即挥手,
“抬进来!”
侍卫抬来了五个木箱子,一一打开,放在一侧。
朱元璋走过去,扫视一眼,外观和朱允?留下的火枪相差无几。
炼钢作坊没了,朝廷没了钢,也没了无缝的钢管。
但是一旦知道了火枪的威力,就不可能彻底装不知道。
何况火枪的祖宗、炼钢的大师都下落不明,万一哪一天海外冒出了火枪,大明却只有大刀、火铳,那乐子就大了。
没有炼制的钢,但是有百炼钢;
没有无缝的钢管,那就硬钻,这也是朱允?指点过的技术。
朱元璋弯腰随手拿起一把,入手沉甸甸的,
仔细看了全部的构件,他发现了不同,
火药室、火镰、枪托这些没什么大变化,但是枪管明显粗了,足足有原来的两倍厚。
“秦卿,这枪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