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雾散之前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晨雾未散时,陈富明已站在市委大院的银杏树下。
    金黄的叶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露珠顺着叶尖滑落,在地砖上洇出几点湿润。
    空气中还带着夜雨后的清冷气息,混杂着泥土和青草的味道,沁入鼻腔,令人精神一振。
    他捏着考察团名单的手指微微发紧,纸张边缘已被他揉得有些起毛,名单最末“云溪县石桥镇”几个字被折出了毛边——这是周文斌的地盘,也是他等了三个月的局。
    指尖摩挲着那些褶皱,他能感受到纸张粗糙的触感,仿佛连同那份压抑已久的紧张一同传递到了掌心。
    远处天光渐亮,但树影斑驳间仍藏着几分晦暗不明的迟疑。
    “陈科长,车备好了。”司机老周探出头,发动机的轰鸣惊飞了枝桠上的麻雀,扑棱棱的振翅声在清晨格外清晰,像是某种隐秘的预兆。
    声音划破宁静,让整个清晨陡然多了一丝不安的气息。
    陈富明低头看表,七点整,比约定的出发时间早了二十分钟。
    他摸出手机,快速按了串号码:“吴干事,我半小时后到石桥。镇东头老邮局后面的茶室,三点钟方向有棵歪脖子槐树,你在那等。”
    车载广播里放着早间新闻,语调平稳,而窗外飞掠的稻田却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仿佛无数面镜子在晃动。
    阳光透过玻璃洒在他膝盖上,温热却不刺眼,像一层轻纱披在身上。
    后视镜里,两辆黑色轿车若隐若现——从出市区开始,这两辆车就跟了上来。
    他不动声色地调整坐姿,掌心沁出一层薄汗,贴着座椅布料,留下潮湿的痕迹。
    他想起昨夜吴志勇发来的短信:“周书记昨儿个让秘书调了三台执法记录仪,说要‘全程记录考察风采’。”
    指尖摩挲着短信屏幕,心跳略微加快,仿佛能听见血液在耳膜中汩汩流动的声音。
    车窗外的光影变换,仿佛也在映照他内心的起伏。
    石桥镇的青石板路泛着湿意,镇政府门口的电子屏滚动着“热烈欢迎市委考察组”。
    空气中飘来一股淡淡的油香,不知哪家早餐铺子刚炸好油条,香气混着路面残留的雨水味,勾起了胃里的饥肠辘辘,却又莫名令人生出几分警惕。
    周文斌穿着藏青夹克,正踮脚调整横幅的角度,见车队停下,立刻小跑过来,手在裤缝上蹭了两下才伸出去:
    “陈科长可是大驾光临,我们石桥的脱贫户盼星星盼月亮呢!”
    那只手有些潮湿,带着明显的汗意,握上去略显黏腻。
    陈富明握了握那只汗津津的手,注意到周文斌无名指上的翡翠戒指——
    和三个月前黄阿婆举报信里提到的“李副主任送的生辰礼”描述分毫不差。
    冰凉的玉质触感让他心头一震,但面上依旧平静如常。
    他笑着抽回手,“周书记客气了,按行程,我们先去走访脱贫户。黄阿婆是去年的重点帮扶对象,就从她家开始吧。”
    周文斌的眼皮跳了跳,嘴角却扯得更开:“黄阿婆啊……前儿个我还让村医去看,说是老毛病又犯了。”他回头喊住缩在人群里的年轻干部,“带陈科长走小路,省得绕。”
    小路穿过一片竹林,竹叶上的水珠滴在陈富明后颈,凉得他打了个激灵。
    那股湿冷迅速沿着脊背蔓延开来,让人忍不住绷紧肩膀。
    风穿过竹隙,发出沙沙低语,仿佛在诉说着什么秘密。
    他假装系鞋带,瞥见小王摸了摸裤兜——那里鼓囊囊的,像是装着微型摄像机。
    脚步声被风吹得忽远忽近,碎石发出细微的摩擦声,每一步都像踩在神经线上。
    黄阿婆的土坯房比记忆中更破,墙根的青苔爬到了窗沿,散发出潮湿的霉味,混着屋内隐约的腐朽气息,令人作呕。
    推开门的瞬间,陈富明差点窒息:屋里弥漫着浓重的药味,混杂着老人身上的体臭,空气沉重得几乎凝固。
    光线昏暗,只有几缕阳光透过裂缝洒进来,照在床角。
    老妇人蜷在发黑的棉絮里,眼窝凹得像两个黑洞,皮肤干枯如同枯树皮。
    她的指甲缝里还沾着泥,突然,浑浊的眼睛亮了亮,枯槁的手指颤巍巍指向屋角——那里堆着半袋化肥,砖墙上有道不显眼的裂缝。
    “阿婆,我是小陈。”陈富明蹲在床前,握住那只枯枝般的手。
    冰冷、粗糙,仿佛随时会断裂一般。
    “您……是说那墙?”他喉结动了动,掌心微凉,仿佛触摸到了某个真相的边缘。
    “帮我搭把手,这化肥挡着通风了。”他转身对跟进来的小王说。
    搬开化肥的瞬间,他摸到了砖缝里的松动。
    借着力道一推,半块砖“咔嗒”掉下来,露出个巴掌大的暗格。
    一本硬壳笔记本躺在里面,封皮是洗得发白的蓝布,和黄阿婆当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