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为自利,障菩提道!
我们修净土的人,第一个要破的疑惑,就是舍离众生的疑惑。我们把问的地方简单的消释一下:
三世的诸佛跟十方的菩萨,他的内心都是以大悲为他的业用。初心菩萨在修行的过程,很多地方都是等同声闻来修学的,特别是要誓断一切恶。菩萨刚开始在清净自己身口意罪障的时候,他的所作所为跟声闻人是完全相同的,那我们怎么判定这个人是声闻还是菩萨呢?就是发心不同。
声闻人为什么要清净身口意呢?他是为了自身的安乐,叫出离心。菩萨为什么要清净身口意呢?他是为了利益有情,才清净身口意的,叫大悲心。所以说三世诸佛菩萨,表现在外的身口意是有差别的,但是他们的内心,都是以大悲心为业用,这一点是相同的。
好,这个地方就讲到他的根本,既然我们要有大悲心,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就应该希望能够救度一切如母的有情众生,换句话说,我们应该要生生世世留在三界当中、在五浊恶世当中,乃至在三恶道当中,来救拔这些苦恼的、颠倒的众生。
我们都知道菩萨道最具体的表现就是四摄法──布施、同事、爱语、利行,这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同事。比如说他没有饭吃,你把东西送给他,布施,这还不够,最重要就是要陪伴,做他的助伴。那你有大悲心,你离开了众生,那你怎么摄受他呢?怎么教化他呢?所以在整个四摄当中的重心点在于同事。
所以,既然我们有大悲心,我们就应该陪伴众生流转,在陪伴当中,做他的父母、子女、兄弟、眷属,你才有因缘教化他。为什么身为一个菩萨,反而自己求生净土,这样子的做法,你只顾到自身的安乐,而舍弃了这些在苦恼当中、在颠倒当中的众生于不顾,岂不是丧失了大悲心?你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成办自利的功德,那就等同于声闻人,这样子做是障碍我们的无上菩提道,因为菩提心是行菩萨道的根本,你菩提心失掉了,你整个菩萨道也失掉了。当然,这是一个很严重的疑惑,就是我们想要往生净土,是不是有舍离众生的这个问题。
好,我们看智者大师怎么回答。
乙二、释疑
回答当中有三段,我们先看第一段的总说:
菩萨有两种:一者、久修行菩萨道,得无生忍者,实当所责。二者、未得已还,及初发心凡夫。凡夫菩萨者,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于恶世中,救苦众生。
这个地方,智者大师说:我们详细的检视菩萨的行为,有两种的差别。
什么叫菩萨呢?蕅益大师讲得好,他说:悲智相应,这个就是菩提心。身为一个菩萨,他的内心当中,必须要有两种想法:第一个、他想要上求佛道;第二个、他想要下化众生;也就是他必须有慈悲跟智慧。这样子讲,到底是慈悲比较重要,还是智慧比较重要?那就要看你的程度。
我们往下看:
假设你是一个久修行菩萨道,什么叫久修行呢?就是你已经成就了无生法忍,你内心当中我空、法空的智慧,已经完全的现前,把心中的我爱执完全的消灭了,你那个大悲心,在我空、法空的光明照摄之下,你应该要去实当所责,那你应该是不能到净土去,你那个大悲心的背后,是一个强大光明的智慧在摄受,那你应该生生世世留在三界当中,陪伴众生流转,来度化他们。这个是讲他慈悲的背后,有一种坚固的智慧。
第二种,就是我们一般说的凡位菩萨,就是还没有成就无生法忍的初心菩萨。凡位菩萨最大的问题,就是心中有很多很多的无明妄想,这个无明妄想的根源,来自自我意识,我们一直在心中认为有一个自我;有一个自我,跟众生就产生对立,有我就有你──我相、人相,在我相、人相当中,我们会习惯性的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时候,就会产生很多很多的烦恼出来。
也就是说,你虽然有大悲心,但是你的大悲心是建立在无明妄想的基础下,这时候的大悲心,不可以付诸行动,这个时候你要做的不是去亲近众生,而是要亲近十方诸佛。
也就是说,你心中有两个愿望,你受菩萨戒的时候:第一个、上求佛道;第二个、下化众生;但是你身为一个生死凡夫,你心中有很多很多的妄想,你刚开始要做的不是下化众生,你刚开始要做的是上求佛道,你要亲近十方诸佛、听闻正法,直到你忍力成就──我空、法空的智慧已经成就了,这个时候,你才能够在三界火宅当中、在五浊恶世当中,救度这些苦恼众生。
这个地方的总说,就说明了菩萨道在实践的过程当中,是有它的次第的。宗喀巴大师把修大悲心分成三个次第:
第一个叫做思维修:我想要成就大悲心,怎么办?你不是先赶快去度众生,不是的,先思维。思维修就是依照这个文字,思维一切有情众生,他跟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知母、念恩、报恩!你要思维她跟你是一个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