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净土十疑论导读》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的关系,无量劫的流转,你都因为有母亲,你才能够受生。换句话说,每一个众生都做过你的母亲,上至天上的飞鸟,下至地上的蚂蚁,你要生起感恩的心情。
    所以你刚开始修大悲心是思维,然后是作愿修。你思维以后开始发愿,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安乐,发愿回向,把功德回向。但是这个时候都还没有付诸行动,都是在修行一种大悲的意乐,等到第三个荷负修,承当众生的苦恼,就正式付诸行动。
    所以宗喀巴大师说:凡位的菩萨修大悲心,那是偏重思维修跟作愿修;等到成就空性的圣位菩萨,才真实的从空出假,才开始产生六度、四摄的实际行动,所以,我们不要把发愿跟实践搞在一起。
    初心的菩萨叫发愿,圣位的菩萨叫行动,这两个是有差别的。所以这个地方,智者大师讲得很清楚:你心中的愿望,跟你要付诸实践,这个地方是有它一定的标准。
    这个地方是先作一个总说,就是你要先认清楚你自己的身份。
    这以下把这个情况详细的加以说明,实践大悲心为什么要有阶位呢?这以下说明它的道理。看第二段,第二段当中有三小段,我们先看第一小段,请合掌:
    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
    身为一个具足缚,这个缚当然是烦恼,我们的心是被烦恼所系缚。我们为什么被烦恼所系缚呢?这个烦恼要我们干什么,我们只好干什么,我们没有办法去抗拒烦恼。我们的身口意是被烦恼所引导,所以说是缚。虽然我们心中有想要度化众生的悲愿,但是我们被烦恼所系缚,这样的一个凡位的菩萨,那发愿生生世世留在五浊恶世救度众生,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这是能力的问题。
    这个地方,先引用龙树菩萨的《智度论》说明这一个问题点,这个问题没有说明理由,只把结果讲出来。这以下论文,智者大师针对这一点来解释,为什么凡夫菩萨不能留在五浊恶世的理由。我们看第二段:
    何以故?恶世界,烦恼强,自无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涂,焉能救众生!
    为什么一个凡夫菩萨,不能生生世世在五浊恶世行菩萨道呢?因为你所处的环境,这个外在的因缘,你所面对的众生,是一个烦恼特别刚强的众生,你面对的不是一些讲道理的众生,这些众生都是不讲道理的,都是习惯性的随顺情绪的,这第一个。
    第二个、你自己的内因也有问题。他不讲道理,你自己也没有我空、法空的忍力;这好了,对方也是情绪化,你也是情绪化,结果心随境转,声色所缚。我们的内心当中不能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真理,那只好向外攀缘,向外攀缘的结果,就一定受到外境的影响,心有所住即是非住。就是你心住在人事的因缘,这个人事对你就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被这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所系缚。
    也就是说我们没有我空、法空的智慧,我们就很容易受到外在人事的干扰,那这个干扰有两个结果:
    第一个、你被这个杂染的因缘所干扰,就自堕三涂,焉能救众生!你生生世世流转,你刚好在哪一世当中遇到你的恶因缘,然后心随境转,就造恶业了。
    《楞严经》讲到一个公案:频婆娑罗王的儿子阿阇世王,他过去世跟阿难尊者是同时发菩提心的,跟阿难尊者两个是同学,他发菩提心发得很早,多生多劫的积福积慧,今生做一个王子。虽然他做一个王子,但是他的因缘不太好,他跟他的父亲频婆娑罗王前生结下恶因缘,很难解开的,他父亲看到他就生气,他父亲非常讨厌阿阇世王,当然阿阇世王也感受到这样的情况,然后加上提婆达多又从旁边的怂恿,说你父亲对你怎么怎么的不好,糟糕了!前生就已经结下恶因缘,又遇到恶知识的牵引,所以就促成阿阇世王害父亲的行动表现出来──杀父的逆罪,就在这个菩萨的身口意现前了。大家都知道,阿阇世王是犯了逆罪,就是说阿阇世王虽然有大悲心,但是他内心当中,没有一种坚定的忍力,所以遇到恶因缘造罪了,造罪就到三恶道去了。这第一个、遇到恶因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一讲《净土十疑论导读》(第2/2页)
    第二个、遇到好因缘,但是这个好因缘不会持久。比如说,你来生到三界当中,你遇到的都是比较好的因缘,我们看会是什么情况:
    假令得生人中,圣道难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国王、大臣,富贵自在。纵遇善知识,不肯信用,贪迷放逸,广造众罪。乘此恶业,一入三涂,经无量劫;从地狱出,受贫贱身,若不逢善知识,还堕地狱。
    就是说我在三界当中,我也不一定会遇到怨家,有时候遇到的是好因缘,我们看第二种情况:
    说你来生的时候,都是遇到一些清净的好因缘、三宝的因缘;但是在人道当中,特别是末法时代,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