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净土十疑论导读》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加他一生当中最重要的考试,那个考试类似秀才,他离开家乡,到亲戚的地方住。考试考完以后,他考得非常好,公布上榜了,十六岁就考上功名,这是很难得的。
    考上功名以后,他的亲戚就为他办一个庆祝的宴会,大家一起喝酒非常的欢喜。到第二天,这个王居士就生病了,生病生得很重,他就把亲戚叫过来,他说:我的生命要结束了,而且他还知道前生的因缘。我在生病做梦当中,我看到前生。他说:我前生是一个镜山寺的老和尚,我还是一个做执事的法师,看那个意思,好像是做当家、或者知客,我平常除了自己用功、拜佛以外,我对信众是很慈悲的接引。但是我在做知客或当家的时候,跟众生在互动当中,有两个问题出现,虽然我起了大悲心,但是这个大悲心里面有两种有漏的业力:
    第一个、我看到那些考上功名的人做了官,很高兴的回到寺庙来还愿,我心生爱慕;第二个、我看到那些有钱的富贵人家、那些员外,坐好车子、穿好衣服,他们来寺庙上香的时候,我也是心生爱慕。我的心有两种的爱慕,所以我今生来酬偿这个业力,第一生先投生求取功名,第二生将要投生在富贵的家庭。
    在《净土三要述义》后面,作者对这个王鼎实居士作一个评论说:一生的勤苦修学,只得两世的安乐,岂不哀哉!你看他一生的勤苦修学,结果因为心生爱慕,就流转了。流转以后,这两生的安乐福报享尽以后,后面就开始颠倒了,罪业就要起现行了。
    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上求佛道跟下化众生,凡位的菩萨要偏重在亲近十方诸佛,刚开始不是要你去亲近众生。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往生净土,心中没有舍离众生,只是把度化众生的行动往后规划,这个地方要注意。
    甲二、舍此求彼疑
    这个此指的是娑婆世界,彼指的是极乐世界,就是往生净土,是弃舍娑婆,追求极乐,有所舍、有所求,这样子就产生了疑惑。我们看疑惑的意思是什么:
    乙一、征问
    诸法体空,本来无生,平等寂灭;今乃舍此求彼,生西方弥陀净土,岂不乖理哉?又经云:若求净土,先净其心,心净故即佛土净。此云何通?
    前面是讲到菩萨的智慧跟慈悲之间偏重的怀疑,这个地方是讲理观跟事修的怀疑。我们先讲理观。一个菩萨入平等真如观的时候,他看到整个生命的相貌是诸法体空,这个诸法包括十法界的染净因果──造善得安乐的果报、造恶得痛苦的果报,当我们入真如观的时候,这个本性是空寂的。
    什么叫空寂呢?就是本来无生,平等寂灭,它的体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在平等的空性当中,观察这些染净的因果,是没有对立的──没有好坏的对立、没有快乐跟痛苦的对立,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寂灭相。那一个菩萨应该经常入平等观才对,你怎么能够舍离娑婆世界,而追求极乐世界,心中产生一种取舍之心?这种取舍之心,就乖违了大乘平等不二的真理──就是以理来妨碍我们的事,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再引《维摩经》上说:你想要求生净土,应该怎么做呢?先净其心,因为只要心净,你当下就是清净的国土。这个地方是唯心净土跟西方净土之间的差异。这个地方的问有两段:第一个、我们求生净土,违背了平等不二的道理;第二个、求生净土,违背了唯心净土的道理。这个地方,都是以理来难事。我们看智者大师怎么回答:
    乙二、释疑
    释有二义:一者总答,二者别答。总答者,汝若言:求生西方弥陀净土,则是舍此求彼,不中理者。汝执住此,不求西方,则是舍彼着此,此还成病,不中理也。
    回答有两个:第一段、先作一个简略的回答;第二段、再详细的回答。我们先看简略的回答,
    这当中有两段:第一个先设问,先提出一个问,第二个再正式的回答。我们看问的地方:你前面说求生西方弥陀净土,是舍此求彼,我们心中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有所厌离、有所欣求,这样子违背了二空平等之理,这样子讲的话,你对这个平等之理也是产生执着,你一定不求生净土,换句话说,你也是舍离极乐,执着娑婆,这样子也是有所求、有所舍,也是不合乎道理的。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前面的问题是慈悲跟智慧的调和,这个地方是理观跟事修的配合。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你的目标跟过程不能混乱。你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个叫做四弘誓愿,这个叫做你的目标;但是你实践的时候,你不可能众生无边誓愿度,不可能,你是先度有缘的众生。
    所以说,你在修理观的时候,观察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那是目标,但是你修行怎么能够说不垢不净呢?你修行是要断除污垢、追求清净,是有所断、有所追求!只要落入修行,一定是对立法,这叫对治悉檀。你在打坐的时候,入真如观,那是不能有对立的,内心是平等的,那是一种目标、那是一个意境,是你最后的一个目标。但是你的过程,你持戒,你说不垢不净,那你怎么持戒呢?你持戒要判定──这个是过失相、这个是功德相,过失相要尽量减少,功德相要尽量增加,有所断、有所修。
    我们这样子讲好了,你从痛苦的此岸到安乐的彼岸,要坐船,但是你坐这艘船到达目的地的时候,这艘船就不用了。你的过程如果没有这艘船,你就到不了彼岸,虽然船不是彼岸,但是船能够引导你到彼岸。坐船叫做过程,到了彼岸就不需要船了,这个彼岸就是理观,你的目的地;虽然我持戒、我断恶修善,但是我很清楚──我真正的目标是离开断恶修善,但是我现在必须要断恶修善。
    有一个法师问一个禅师说:你们禅宗都是不持戒的。这个禅师说:你怎么知道我们不持戒呢?你看六祖大师说:心平何劳持戒。那个禅师说:那你心平了没有?他说:我的心还没有平。嘿,赶快去持戒。
    他没有告诉你不要持戒,他说:如果你心平了──别人触恼你,你心不动;别人赞叹你,你也不动:你的心平等,没有爱憎取舍,我不会喜欢顺境、厌恶逆境,你的心完全是平等,你不需要靠持戒,你自然持戒,这个持戒的方法对你是不需要的。但是我们为什么要持戒呢?因为我们不平等。我们看到亲属起欢喜心,看到怨家起厌恶心,所以我们非常需要持戒,我们是一个非常情绪化的众生,必须有戒法的摄受。
    所以我希望大家,目标跟过程不要混为一谈,不要用理体来妨碍事修。这个地方先作一个总答,下面会详细的说明。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