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净土十疑论》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法的内心是出离——出离心,当然他对三界,主要是观察三界的苦谛,所以是“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所以小乘根本的思想,是以出离为他的一个自体。大乘佛法是以大悲心来怜悯众生作为自体;身为一个大乘的学者,我们应该有大悲心来做自己的事业。因此我们应该依止大悲心,来救度一切众生。
    换句话说,既然要救度众生,我们就应该要生生世世的留在五浊恶世,陪着众生来流转;因为陪着众生的流转,才能够有机会来救拔苦恼的众生。那么为什么反而身为一个大乘的学者,我们求生到净土去,内心当中“自安其身,舍离众生”。我们只顾到自己的安稳、清净,而舍离这些一起在三界流转的苦恼众生。那么这样子讲,是不是违背了我们的大悲心,障碍了我们无上菩提的道路?这个就是智者大师他所安排的第一个问题,以这个求生净土妨碍了我们整个大悲心的事业,来做一个问难。
    乙二、释疑
    我们看乙二的回答。回答当中我们分成三段,先看第一段:
    菩萨有两种:一者、久修行菩萨道,得无生忍者,实当所责。二者、未得已还,及初发心凡夫。凡夫菩萨者,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于恶世中,救苦众生。
    那么菩萨当然是一个觉有情,是已经觉悟的众生;他内心当中已经透过佛法的修学,有一种光明的智慧来观照生命的真相。那么身为一个菩萨,有两种的差别:
    一种菩萨是久修行的菩萨。他在佛法的修行的时间相当的久远,长时间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他内心当中已经成就了无生法忍。“无生法忍”的意思,就是在无生的真理当中,能够安忍不动;就是对于我空、法空的真理,能够如实安住。当然他内心当中能够跟我空、法空的真理安住,他的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自然能够不为境界所转。这种人,当然他应该要负起度化众生的责任。
    第二种是未得已还,属于初发心凡夫。第二种人就是我们一般的凡夫的菩萨。内心当中有一种要度化众生的慈悲心,但是我们内心并没有安住在真理,还是随顺于我们的欲望在活动——心随境转。就是我们内心当中,深深的受着环境的影响,我们的内心是有所住,圣人的心是无所住。有所住呢,这个环境就会影响到我们内心的相貌;当我们来到了清净的三宝,就容易生起清净心;但是我们回到家以后啊,跟染污的境界接触,我们就容易生起染污的心识。
    换句话说,凡夫菩萨“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于恶世中,救苦众生。”那么身为一个凡夫菩萨,我们内心当中并没有般若波罗蜜的忍力,虽然我们内心,有一种要使令众生离苦得乐的希望,但是我们自己(内心)当中,没有我空、法空的智慧,来调伏自己的欲望。这样子,我们应该要先亲近十方诸佛来修学圣道,才能够在杂染的世界里面救度众生。
    这个地方,等于是说出一个重要的观念。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当中,宗喀巴大师把菩提心的修学,分成两个主要的次第,就是我们在观修慈悲心的时候,第一个次第就是一种内心的思惟修。就是我们今天刚开始,你必须找一个清净的佛堂,透过止观的修学,在内心当中去观察一切有情众生,跟你是一个母子的关系,他曾经做过你的母亲。在流转当中呢,他做我们母亲的时候,对我们有恩惠,所以我们应该抱着一种报答母恩的心情,来救度众生。
    这个凡夫菩萨,他在修慈悲观的时候,他只是一种内心的思惟,并不能采取行动,因为他没有般若波罗蜜的我空、法空的智慧来自调,也没有种种的善巧方便来摄受众生。所以凡夫菩萨在修慈悲心的时候,应该要偏重在内心的思惟。所以说宗大师的意思在修慈悲观的时候,第一个次第是一种思惟修。
    等到我们入了圣位以后,我们就能够做一种荷负修——以救拔众生为己任,实际的去付诸行动。这个地方就是把这个菩萨,身为一个凡夫菩萨,我们的责任是“要常不离佛,忍力成就”,跟这个久修行的菩萨,所做的工作是有差别的。这一段是做一个总说,我们看第二段的别名:
    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何以故?恶世界烦恼强,自无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涂,焉能救众生!假令得生人中,圣道难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国王、大臣,富贵自在。纵遇善知识,不肯信用,贪迷放逸,广造众罪。乘此恶业,一入三涂,经无量劫;从地狱出,受贫贱身,若不逢善知识,还堕地狱。如此轮回,至于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难行道也。
    第二段,就是当我们身为一个凡夫菩萨,我们继续在三界流转会有什么过失,这段就加以说明。
    首先,先引用《智度论》说,我们是一个具缚凡夫,这个“缚”就是一种烦恼,烦恼它会绑住我们的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