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配有改良床弩,射程达六百步。
就在防御工事紧锣密鼓之际,苏轼却病倒了。
连日奔波与北方严寒令他旧疾复发,咳血不止。医者束手无策,只道需静养避寒。耶律延禧亲至“明心堂”探视,见老人蜷卧榻上,仍手持笔卷校订《识字课本》,不禁动容。
“您何必如此拼命?”他低声问。
苏轼喘息着笑道:“我这一生,写过无数奏章,大多石沉大海。唯有这本小册子,能让千万孩子睁开眼睛看见世界。你说……值不值?”
耶律延禧无言,只能握紧他的手。
当夜,他下令暂停所有政务,召集全城名医会诊,并派人快马南下,搜寻岭南特有的“龙涎草”入药。同时发布告示:**“苏公为辽东呕心沥血,今染重疾,凡能献良方者,不论出身,皆授‘荣誉咨政’衔,赐田百亩。”**
奇迹般地,三日后一名渤海老药师献上方剂,配合针灸调理,苏轼病情竟逐渐好转。醒来第一句话便是:“快……把课本最后一篇补完??‘我们为什么需要法律’。”
耶律延禧含笑执笔,代为撰写:“因为权力会腐化,人性有贪婪。唯有法律,能让强者克制,弱者安心。它不属于某个人,而属于每一个愿意守护公正的人。”
春尽夏至,田野葱绿,麦浪翻涌。
而战场的硝烟,终于逼近。
六月初八,阿骨打率军突袭耶律淳粮道,焚毁运粮车队四十余辆,斩护粮军两千余人。耶律淳大怒,分兵三路追击,主力直扑乌舍城,誓要“擒贼先擒王”。
六月十五,契丹先锋抵达乌舍城外二十里,遭遇伏击。陷马坑连环触发,绊索横飞,数千骑兵坠入深沟,遭床弩齐射,几乎全军覆没。
六月十八,耶律淳亲临前线,见城防森严,百姓协防有序,竟不敢贸然攻城,只得扎营对峙。
此时,阿骨打已绕至敌后,切断退路,并联合渤海船队封锁海岸线,使援军无法登陆。
七月朔日,天降暴雨。
耶律延禧站在城头,望着雷电交加的夜空,忽然下令:“开城门,出击!”
全军哗然。李延庆急谏:“雨夜难辨敌我,且道路泥泞,不利骑兵冲锋!”
“正因为如此,”耶律延禧目光如炬,“他们才想不到我们会出击。传令阿骨打,同一时刻发动总攻??我要让耶律淳,在这场雨里彻底淹没。”
当夜,三万辽东军冒雨出击。义勇营手持火把与长矛,配合巡检正规军组成楔形阵,直插敌营心脏。与此同时,阿骨打率女真铁骑从北面突入,虎啸之声震彻山谷。
契丹军措手不及,营帐尽焚,将士争相逃窜。耶律淳乘乱突围,仅带数十亲卫逃回榆关,七万大军折损过半,器械辎重尽数遗弃。
战后清点,缴获战马一万三千匹,粮草八万余石,铠甲兵器无数。更重要的是,大量士兵投降时哭诉:“我们不愿打内战!只想回家种地!”
耶律延禧下令赦免全部俘虏,发放路费遣返故乡,并附信一封:“辽东新政,不为争权,只为救民。尔等若愿归顺,日后皆可申请授田安居。”
此信广传四方,河北、山西等地戍边部队纷纷哗变,焚营南归。耶律淳困守京城,朝中大臣或逃或降,竟无人再肯为其效力。
七月十五,中秋之夜。
乌舍城张灯结彩,百姓自发聚集广场,庆祝胜利。孩童诵读新编童谣:“燕王仁,新政兴,耕者有田读书声。阿骨打,猛安行,北疆安宁万民宁。”
苏轼坐在高台上,看着满城灯火,轻声吟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没想到,这词竟应在了辽东。”
耶律延禧举杯微笑:“这不是终点。接下来,我们要修路、通商、办学堂、建医院。我要让这片土地,成为北中国的希望之地。”
远方雪山静默,春雪早已消融,溪流奔涌向海。
而在无人察觉的角落,一份来自西夏的秘密奏报静静摆在案头:
**“夏主闻辽东风声鹤唳,民心归附,甚惧。已密令边将加强戒备,并派使者携带驼队三十,欲与燕王结盟。”**
耶律延禧看完,轻轻吹熄烛火。
窗外,星光如雨洒落大地。
他知道,棋局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