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五十三章 辽人西征了,就是大宋西征了!都是荣誉!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震惊??原本明亮的“归衡星”悄然隐去,取而代之的是北方天际浮现一条横贯夜空的淡淡光带,形如游龙,缓缓游移,经久不散。老监正仰望良久,颤声道:“此乃‘地魂列宿’,古籍有载:当日月失序、山河蒙尘之时,此星带必现,预示大地自有灵觉,护佑苍生。”
    数月后,奇迹仍在延续。幽州一带地下水位回升,荒漠边缘出现绿洲;太行山深处发现罕见温泉水脉,百姓称其为“夫子汤”;更有牧民传言,每逢月圆之夜,燕山巅云雾缭绕处可见两条光影缠绕升腾,一金一银,宛若双龙共舞。
    朝廷终于醒悟,皇帝亲书“仁泽山河”匾额,敕令全国禁伐古木、限掘矿脉,并派遣学士整理《顺龙经》残卷,刊行天下,列为官学辅读典籍。民间更是掀起一股“敬地潮”,村庄自发设立“护龙碑”,祭祀山神水伯,严禁污井焚林。
    而那座河北小村,则成了人们口中的“启慧之地”。每年春秋,总有学子不远千里前来瞻仰旧学堂,抚摸斑驳墙壁,聆听老村民讲述那位“会听大地说话的夫子”。
    白芷一直住在村中,未曾离开。她每日仍熬药、煮粥,仿佛还在等一个人归来。有时风雨交加,她会独自走到村外高坡,面向雁门方向静立良久。
    直到某年深秋,一位游方道士路过此地,见她立于枫林之下,白发飘然,竟脱口而出:“您可是白娘子?”
    她回头,淡淡一笑:“你还记得这个名字?”
    道士激动跪拜:“三十年前,我便是这村中学童。您和夫子教我们识字、讲《顺龙经》,还让我们写下心愿贴在墙上。我当时写的是‘愿天下无旱涝’。如今我在江南治水,凡遇疑难,只要静心感应地气流动,总觉冥冥中有指引……莫非,真是夫子还在护佑?”
    白芷望着漫天红叶,轻声道:“他不在了。但他也没走。”
    多年后,这位道士主持修建了江南最大一座水利枢纽,设计精妙,百年不涝。竣工那日,他在堤坝刻下一行小字:“源出归衡,恩承夫子。”
    时光荏苒,宋室南迁,战火再起。然而无论朝代如何更迭,北方的地脉始终稳定,风调雨顺远胜往昔。百姓不懂什么叫“龙气合脉”,只知道自从出了个“林夫子”,塞外牧民与中原农人竟能共享甘霖,互赠粮草,连狼群都不再轻易侵袭村落。
    又过百年,元初学者编纂《地理通义》,收录一则奇闻:“河北某村,有古学堂遗址。每逢雷雨之夜,墙内石板微热,细听之,似有诵书声传出,内容皆为《顺龙经》片段。乡人谓之‘地语传道’,不敢毁拆。”
    再后来,明成祖迁都北京,钦天监选址勘测时,发现紫禁城龙脉走势异常稳固,尤以坤宁宫后山一带灵气汇聚,疑有异象。派道士探查数月,终在一棵古槐根下挖出一块残碑,上面仅存八字:
    **“以人为桥,南北同春。”**
    碑背无名,唯有一枚模糊掌印,似血似火。
    当夜,监正梦见一位白衣老者立于云端,对他说道:“莫惧龙脉,当敬山河。真正的国运,不在星斗,而在民心。”
    醒来后,他将此事密奏皇帝,建议在宫中设“顺龙阁”,收藏《顺龙经》全文,并令太子yearly至归衡观祭拜。虽未明言,实则已将林远奉为“地脉先师”。
    至于白芷,传说她在百岁那年某个雪晨悄然离世。遗体停放三日不僵,面容安详如睡。下葬时,棺木入土瞬间,坟周竟开出一片早春桃花,香气十里可闻。守墓孩童说,当晚看见一道白影与一道金影携手升空,融入北斗第七星。
    自此,北方民间多了一则童谣:
    >“金龙眠,银龙醒,
    >夫子化风过千岭。
    >若问大道何处寻?
    >村头学堂读书声。”
    而真正的《顺龙经》全本,据说并未失传。它被分成三部分,分别藏于庐山草庐夹壁、归衡观地宫、以及江南某座书院密室。唯有心怀苍生、不图权势之人,才能依次寻得线索,最终拼合完整。
    至今仍有人追寻这部奇书。他们翻阅古籍,走访山村,倾听老人口述往事。有人笑其痴,也有人默默追随。
    因为在那些零散的故事里,藏着一个不变的信念:
    这个世界,真的曾经有过一个人,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倾听大地的哭泣,并为之奔走一生。
    而只要还有人相信这一点,林远就从未真正离去。
    他活在每一次春风吹绿原野的时候,
    活在每一滴雨水滋润干土的瞬间,
    活在每一个孩子仰望星空、追问天地意义的眼神里。
    或许某一天,当你站在高山之巅,听见风穿过松林的声音,隐隐像是谁在低语??
    不要害怕。
    那是他在告诉你:
    **“山河无恙,人间值得。”**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