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停的骂娘,为啥不早点推出新政?
    为啥我不将宝钞存起来,要是存起来这一波身家就能翻倍啊。
    不过这还不是最难受的。
    真正难受的是,他们那低到令人发指的俸禄。
    勉强能养家糊口,其中宝钞还要贬值,想存也存不住啊。
    现在朝廷又出新钞,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
    不管了,至少现在新钞还没贬值,赶紧花出去换成物资吧。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幕,百官发俸禄的第二天,大街小巷就出现了许多奴仆,拿着新钞疯狂采购。
    其中以应天府最多。
    朱元璋得知此事,气的脸色发青,但也知道无法阻止。
    各家商铺碍于朝廷的律法,也不敢不收新钞。
    拿到手之后,他们就震惊了。
    这新宝钞,太不可思议了。
    之前他们只在宣传中听说过新宝钞,什么会变色,什么绝对不可能被仿制……
    百姓都是当笑话听的。
    可现在亲眼见到真正的宝钞,他们才知道,宣传里说的都是真的。
    这宝钞竟然真会变色。
    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太神奇了。
    而且纸的质量也好,一抖就哗啦啦响,太好听了。
    他们心中情不自禁的升起一个念头,这么神奇的宝钞,或许真的能保值啊。
    但……还是算了,宝钞再好那也是纸,谁敢赌它会不会贬值啊。
    赶紧花出去吧,别砸自己手里了。
    而下一个拿到宝钞的人,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生怕砸在自己手里。
    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此举竟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商业的发展。
    不过这种快速流通并非常态,如果朝廷没有办法兜底,新钞必然会贬值。
    靠政令是没用的。
    这时,朱标几个月的准备,作用就显现了出来。
    前面已经说过,六月是缴纳夏税的时间。
    百姓拿到宝钞之后,立即就去衙门交税。
    然后发现,税吏们竟然没有丝毫为难,按照面额收下了。
    还有人去金钞局的仓库兑换物资,发现依然能按照面额购买。
    而且金钞局提供的物资,质量比一般商铺还要好。
    然后大量的百姓开始去金钞局兑换物资。
    刚刚流转出去的新钞,再次回到了朝廷手里面。
    朝廷仓库里还少了一大堆物资。
    百官一边偷着乐,一边等着看朝廷怎么收场。
    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朱元璋却笑了。
    “应天府发出去一千万贯新钞,回到朝廷手里的只有六百余万贯。”
    “还有三百余万贯留在了民间,也就是说已经有部分百姓认可了新钞。”
    “就是不知道别的地方情况如何。”
    陈景恪也松了口气,第一步已经成功,不过现在远未到高兴的时候。
    重头戏还在后面。
    金钞局自然不能将这六百多万贯新钞留在手里,而是要想办法花出去。
    怎么花?
    很简单,采购本地的特色商品。
    然后运送到外地,交给外地的金钞局。
    同样的,外地的金钞局,也会将他们那里的特色商品,运送到本地。
    外来的商品填补了仓库的空缺,等着百姓过来兑换。
    一开始进行的磕磕绊绊,毕竟百姓还是不信任宝钞。
    一看来采购的人,拿的是宝钞,心里就想骂娘。
    但随着交易一次次进行。
    百姓发现,自己每次都能从仓库兑换到物资,甚至还能兑换到外地的物资。
    慢慢的心态就变了。
    随着交易的往复循环,百姓对宝钞的信誉逐渐提高,愿意暂时持有宝钞的人越来越多。
    朱元璋每天都要看一遍各地宝钞汇报。
    看到宝钞信誉一天天积累,他高兴的嘴巴都合不拢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情很让他开心。
    在这种交易中,金钞局赚取了巨额的利润。
    让他产生了一个想法:“是否能让金钞局一直经商呢?如此就能缓解朝廷的经济压力。”
    陈景恪大惊失色,连忙阻止:“陛下,万万不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