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6章 谁也不服谁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深夜,大宝带着大丫,偷偷来到了天后庙后面的胡同,他们还是从房顶跳进了院子,石云还没有休息,一直在听着院子里的动静,
    正在此时,轻轻响起了敲门声,石云来到门前,透过玻璃窗向外一看,今天的月光很好,把人照得清清楚楚的,
    石云一看是大宝,急忙开门,让大宝他们进来,大宝的意识已经散发了出去,这么晚了,没发现有人在监视石云,
    这个也很正常,毕竟梅姨的情报小组,不过是三四个人而已,哪还有多余的力量去监视石云......
    李振国的身体状况,在签售会之后的那几天,似乎真的有了些起色。王秀兰看着他精神头足,吃饭也香了,走路也能自己撑着拐杖慢慢走几步,心里也松了口气。可她知道,岁月不饶人,再怎么硬朗,终究敌不过年岁的侵蚀。
    这天清晨,阳光还未完全洒进院子里,槐树的影子拉得很长。王秀兰早早起来,煮了一锅小米粥,又炒了两个小菜。刚端上桌,就听见院门吱呀一声被推开。
    “老李?”她抬头一看,发现李振国已经穿戴整齐,手里拿着一根拐杖,站在门口。
    “我今天想出门走走。”他说,“好久没去老胡同里转转了。”
    王秀兰一愣,随即点头:“行,那我陪你去。”
    两人慢慢走出南锣鼓巷,沿着熟悉的街道漫步。晨风微凉,吹得街边的柳条轻轻摇曳。偶尔有早起的邻居打招呼:“李大爷,今儿个气色不错啊!”
    李振国笑着回应:“是啊,春天来了,心情也好。”
    他们一路走到什刹海,湖面上泛着微微波光,几只野鸭在水里游弋。李振国站在桥边,望着远处,眼神有些恍惚。
    “秀兰,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吗?”他忽然开口。
    王秀兰笑了笑:“怎么会不记得?那时候你刚从部队回来,整个人还带着股硝烟味。”
    李振国轻笑:“那时候我什么都不懂,只知道要活着回来,好好过日子。”
    “你做到了。”王秀兰握住他的手,“你不仅活了下来,还把我们都带得好好的。”
    李振国低头看着自己的手,掌心布满岁月的痕迹,却依旧有力。他轻声道:“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当年我没回来……会不会一切都不同了?”
    “没有如果。”王秀兰坚定地说,“你回来了,我们就一起走过来了。”
    两人在湖边坐了一会儿,便缓缓往回走。路上遇到几个卖早点的小摊,王秀兰买了两个糖油饼,递给李振国一个。
    “趁热吃。”她说。
    李振国接过,咬了一口,香甜酥脆,和小时候的味道一样。
    回到家中,林淑芬正好来访。她一进门就笑道:“你们这是去哪儿散步去了?”
    “去了什刹海。”王秀兰一边倒茶一边说,“他说想看看老地方。”
    林淑芬点点头,在李振国对面坐下:“最近出版社那边又来信了,说是有一家纪录片团队想采访您,做一期关于‘口述历史’的专题节目。”
    李振国闻言微微皱眉:“我还以为这事早就结束了。”
    “读者们希望听到更多真实的声音。”林淑芬认真地说,“而且这次不是单纯的访谈,他们会带摄像机去,记录您的生活状态、回忆片段,甚至包括一些老物件。”
    李振国沉思片刻,点了点头:“行吧,那就配合一下。”
    ……
    几天后,摄制组来到南锣鼓巷。一行人带着设备,在院子里忙碌地布置灯光和摄像机。李振国坐在石凳上,神情平静,仿佛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场面。
    导演是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姓张,对李振国非常尊敬。他拿着话筒,小心翼翼地问:“李老,您愿意先跟我们讲讲您最难忘的一段经历吗?”
    李振国沉默了一会儿,缓缓开口:“那是1958年冬天,我在山西榆社的一个村子里养伤。那时天气特别冷,村里的人自己都吃不上饭,却还是省下口粮给我。我记得有个老太太,每天都会送来一碗热汤,说是用鸡骨头熬的,其实我知道,她是拿萝卜皮和盐凑出来的。”
    摄影师默默调整镜头,将李振国的表情一一记录下来。
    “有一天夜里,我发烧烧得厉害,那个老太太背着我去镇上的卫生所。路不好走,她摔了好几次,膝盖都磕破了,但她一句话都没说。”
    说到这里,李振国的眼角微微湿润。他停顿了一下,继续道:“后来我才知道,她的儿子也在战场上牺牲了。她把我当成她的孩子,说只要我能活下来,就是对她最好的报答。”
    现场一片寂静,只有摄像机轻微的运转声。
    林淑芬在一旁听得眼眶泛红,她低声对导演说:“这段一定要剪进去。”
    拍摄结束后,李振国显得有些疲惫,王秀兰扶着他回屋休息。林淑芬则留下来和摄制组沟通后期制作的事宜。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